图表目录
图1- 1 2020届毕业生男女比例(左图)及省内外生源比例(右图) 6
图1- 9 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 13
图1- 10 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职业分布 14
表1- 6 2020届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布 17
表1- 7 2020届毕业生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流向对比分析 18
图3- 2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月均收入水平(单位:元) 26
图3- 3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月均收入水平(单位:元) 26
表3- 1 2020届主要专业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分布 27
图4- 1 2019-2020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趋势变化 32
图4- 4 2019-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分布 34
图4- 5 2019-2020届毕业生月均收入(单位:元) 35
图4- 6 2019-2020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变化情况 35
图5- 1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分析 37
图5- 2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进度的影响分析 38
图5- 3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分析 38
图6- 7 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及其水平 45
表6- 1 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及其水平 45
图6- 8 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46
图7- 2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政治素养的满意度 49
图7- 3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满意度 49
图7- 4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 50
学校概况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隶属于贵州省水利厅。新校区位于贵州(清镇)职教城,占地面积600亩,规划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是一所蕴含浓郁水文化特色的节水节能、环保生态的现代化智慧校园。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已成为一所以高职为主、中职为辅、成人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水利水电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院在校学生1万余人。建校以来,学院面向地方和水利电力行业培育了数万名水利电力类的应用型合格人才,为贵州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贵州省水利厅授予“贵州水利人才摇篮”殊荣,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近百项各级各类表彰及荣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润泽明德,崇实笃行”校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理念,对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全面关心基础上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规范要求,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搭建思政教学主渠道、党课教育、道德讲堂、校园文化周、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育人平台,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放在学院各项工作的首位,育人成效显著,被教育部、人社部共同授予“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目前开设有水利工程类、电力工程类、土木工程类、管理工程类四大专业群,高、中职共计三十多个专业,始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贵州水投集团公司、贵州建工集团、中天城投物管公司、帝豪花园酒店等省内外企业广泛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举办订单班,推行"双主体"育人,推进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高标准建设以水工综合实训中心——“大禹馆”和建筑工程实训中心——“鲁班馆”为代表的、能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彰显“做、学、教”一体化的职教特色,学生在全省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等奖项。学院以水利人才培养的突出成绩荣获水利部、人社部共同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单位”,学院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荣获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称号。
学院高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员工441人,其中专任教师291人,高级职称教师7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19人,学院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职教名师”、“全国水利职教名师”、“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化办学,招收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国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院先后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台湾等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每年也组织优秀学生到境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在柬埔寨开办的“柬埔寨·马德望省理工学院中国·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正式挂牌,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与哥斯达黎加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共建中国·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协议》,再次开启境外办学创新性实践。
学院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专门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精准资助,采取减免费用、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资助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送教下乡,为贫困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薪酬水平;“校农结合”,拓展与贫困农村的帮扶合作,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主动作为,携手政府和企业共同举办“全免费订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创造为广大学子“拎包就读”的政策条件,搭建“招生——培养——就业”直通车。
学院与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联办成人大专、本科教育,同时是全国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考试基地、贵州省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将继续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规模、强内涵,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沿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和《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和正式发布《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08月31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调研面向全校2020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0.84%;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总体结论
一、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去向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89%。毕业去向分布详见下图。
二、就业分布
学校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中79.36%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建筑业”为主;就业职业 呈多元化分布;就业单位以“其他企业”为主。
三、就业质量
2020届毕业生其工作满意度为88.10%,专业相关度为68.04%,职业期待吻合度为76.79%。
四、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4.95%;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9.74%,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4.49%,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3.71%,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4.30%,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2.44%。
五、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2.00%以上;其中对“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93.51%)、“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93.14%)、“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93.14%)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2233人。其中,男生187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3.97%;女生3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03%,男女性别比为5.24:1,男生比例偏高;省内生源为主,共2224人,占比为99.60%。
(二)结构分布
院系结构: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分布在4个院系12个专业。其中,水利工程分院、土木工程分院、电力工程分院的毕业生人数位居前三,人数占比分别为29.74%、27.27%、25.79%。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
(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89%,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选择,占比为40.04%;“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次之,占比为28.12%。
(二)各院系/专业的就业率
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4个院系,其中电力工程分院(98.61%)、土木工程分院(96.72%)和管理工程分院(95.57%)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前三。
学校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电力客户服务与管理(99.33%)、供用电技术(98.51%)、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方向)(98.31%)专业就业率位居前三。
(三)求职成功途径
学校组织的现场招聘会(36.45%)和父母及亲友推荐(21.05%)为毕业生落实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其他(11.29%)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0.68%)。
(四)未就业情况分析
学校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共114人(占比5.11%);进一步调查其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待就业”(59.00%)。
三、对社会贡献度
(一)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区域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省内就业(79.36%),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广东省(4.75%)和上海市(2.81%)。
中西部就业地区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38人,占比为2.05%;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1586人,占比为85.68%。
省内就业城市: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贵阳市(54.12%),其次是遵义市(10.01%)。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省内生源中,79.40%选择留在本省就业;66.67%的省外生源选择在省内就业,16.67%的省外生源回生源地就业。
(二)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35.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15%);这一行业流向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
(三)就业职业分布
学校2020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其他人员”(47.19%);其次为“工程技术人员”(30.45%)。
(四)就业单位分布
学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其他企业”(66.13%);其次为“其他”(21.53%)。
(五)基层就业情况
学校2020届毕业生基层就业主要流向“西部计划”,占比为0.18%;其次为“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0.04%)。
四、深造及创业情况
(一)国内升学
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189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8.46%。
(二)自主创业
创业人数及比例: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28人选择自主创业,创业率为1.25%。
创业行业:2020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及“批发和零售业”。
五、困难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困难生结构
2020届毕业生中,普通困难生54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50%;非困难生168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5.50%。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2020届毕业生中,普通困难生和非困难生就业率分别为96.89%、94.25%。
(三)对社会贡献度
地区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和非困难生均以省内就业为主。
行业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集中在“建筑业”(36.77%),非困难生就业行业布局较为多元,主要流向了“建筑业”(34.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58%)。
职业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集中在“其他人员”(49.78%),非困难生主要集中在“其他人员”(46.31%)。
单位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主要流向了“其他企业”(66.45%),非困难生主要流向了“其他企业”(66.03%)。
第二篇: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一、成立双组长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就业
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接到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0 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 的通知》后,我院迅速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相关党委委员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形成以学校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管理,招就处组织落实,各系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举全院之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二、组织线上招聘活动,全力推进就业工作
在2020年春季,疫情还没得到有效控制,学生暂时无法返校,我院组织了2020 年春季网上招聘会暨教育部“24365”招聘平台上线工作,通过线上招聘活动,全力推动毕业生就业。
(一)积极宣传,充分上线
我院与11所职业院校发起了网络招聘周13场,各系围绕招聘周推出线上专场招聘会56次,累计参与企业221家,提供线上岗位数7494个,并积极宣传线上招聘活动,通知并指导学生制作求职简历,让学生及时了解并参加了线上双选活动。
(二)指导引导,双措并举
各系为毕业生做了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的选择的指导与引导,教学生对于企业信息的检索及岗位的认知,根据从事行业、工作地域、岗位职能、晋升通道、薪酬福利等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进而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三)深入了解,客观评价
各系确定毕业生就业单位后,对合作企业进行线上考察,通过微信视频等即视工具对学生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薪资待遇等全面了解掌握,确保学生免于受骗。
三、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强化就业工作举措
在疫情控制后,学生陆续返校,我院除了继续组织线上招聘工作外,在接到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下发的通知后,也抓紧开展线下就业工作,共组织线下专场招聘会17次,提供岗位数3242个,为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
(一)面向基层,灵活就业
学院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各类主题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战略就业观。鼓励学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2020届毕业生中,面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就业4人,“西部计划”招募8人,完成“订单班”就业任务620人,专升本189人,到县及县以下单位行业就业35人,民营企业843人,中小微企业471人,到脱贫攻坚一线(9+3县)4人。
(二)困难群体,特殊关注
我院高度重视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分类管理困难学生就业与就业困难学生,对于困难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学生的就业,延续登记造册,确保建档立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双百”,即“帮扶百分百”、“就业百分百”。对就业困难学生,加大指导与帮扶力度。对未就业学生重点关注、重点服务。
(三)加快打造,数字就业
我院一直坚持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推动“就业大数据”及“就业+互联网”,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增强就业数据应用能力。逐步完善包括企业数据、学生数据在内的就业数据实时、分层推送与反馈机制,实现就业数据对招生、人才培养的反馈与应用,推动就业信息高效、精准、快捷传达。通过多维结合,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拓展信息推送渠道。疫情当前,在原有基础上,还开拓了就业工作线上招聘新形式,深挖网络资源,确保就业工作有效开展。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包括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情况、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工作稳定性情况。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专业相关度
总体专业相关度:68.04%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主要专业的专业相关度:建筑工程技术(77.98%)、工程测量技术(76.67%)、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方向)(75.00%)专业的专业相关度位居前三。
二、工作满意度
工作总体及各方面的满意度: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88.10%。对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的满意度分别为86.06%、81.30%、74.49%;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为100.00%;而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为77.59%。
三、毕业生发展成长度
(一)职业期待吻合度
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2020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76.79%,其中“很符合”所占比为6.66%,“符合”所占比例为19.48%,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二)工作稳定性
本校2020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43.19%,离职次数集中在0次。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近两年规模和就业率变化趋势
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如下图所示,近两届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率呈稳定趋势,且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均在94%及以上,就业状况良好。
二、近两年就业地区变化趋势
学校近两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均在79%及以上,其中2020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占比为79.36%。
这一就业分布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同时,学校积极加强与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学校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毕业生服务地方是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近两年就业行业变化趋势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了“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可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其中“建筑业”领域为近两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行业选择。
四、近两年就业单位变化趋势
近两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其他企业”、“其他”和“国有企业”。
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此外,这一结果也得益于我国近年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校不断深化的校政企合作等。学校主动与重点企事业单位联络,构建合作新模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五篇:疫情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疫情爆发后,2020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很乐观”占比为9.54%,“比较乐观”占比为22.97%,可见2020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
二、疫情对就业求职进度的影响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进度的影响主要为“求职进度稍有延期”,占比为43.90%;其次为“基本无影响”,占比为38.73%。
三、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主要为“对毕业时及时就业有一些担忧”,占比为48.54%;其次为“对就业基本无影响”,占比为34.96%。
第六篇:毕业生调研评价
学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对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完善及课程设置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对所学课程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的评价及能力素质的评价。这些调查将为学校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母校满意度
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4.95%,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选择“很满意”占比为17.92%,“满意”占比为34.81%,可见2020届毕业生对在母校所学知识及能力水平的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二)教育教学评价
1.对所学课程的评价
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对于他们工作的帮助情况有助于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教育教学。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0届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9.74%,专业课掌握度为91.40%,专业课满足度为87.36%,公共课帮助度为90.47%。
2.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师资队伍既是教学的主体力量,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4.49%;对师德师风的满意度为94.82%,对教学态度的满意度为94.46%,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94.19%。可见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均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3.对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
学风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整体在课堂听讲、课后自习和学习交流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3.71%;对课堂听讲的满意度为94.79%,对课后自习的满意度为91.99%,对学习交流的满意度为94.34%。
4.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看,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4.30%;其中,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纪律”评价最高,“课程目标”次之。体现了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与当前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2.44%。其中,毕业生对“组织管理有效性”较为满意,“内容实用性”次之。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各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三)基础能力素质
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体之一,其对各项就业基础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评价对于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此次调查内容包含了毕业生对自身各项能力水平的重要度、水平及其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程度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对基础能力素质的评价: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学校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素质依次为:善于观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阅读理解、创新思维、善于倾听、数学运算、主动学习;而自身这十项能力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的水平均在3.06分以上;其中“团队意识”和“善于观察”的水平相对较高,均值分别为3.81分和3.67分。
二、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
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2.00%以上;其中对“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93.51%)、“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93.14%)、“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93.14%)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第七篇:用人单位调研评价
将学校毕业生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 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9.03%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59.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99.0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57.8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99.03%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53.40%。
二、 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其中41.5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表示“很满意”,40.59%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招聘服务表示“满意”。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在加强校企沟通(48.51%)、增加招聘场次(29.70%)、拓宽服务项目(29.70%)等方面来加强就业工作。
结 语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20年两会期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稳就业和保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要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立场定位自身发展,积极落实教育部各项工作的要求,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综合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