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郑晓云| 长江水文化:时代命题及其构建

时间:2023-02-17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摘 要: 长江流域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厚的反映长江多样地域特征的水文化,对流域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今天立足于整个中华文明及国家大战略的视野来审视长江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就可以看出仍然缺乏对于长江水文化系统、整体的认识,缺乏一个能够包容长江各流域段和各支流流域,特别是能反映长江系统性、整体性的水文化概念。长江水文化概念的提出,目的就在于构建起关于长江的水文化系统,使“长江水文化”成为代表长江流域水文化的整体性符号。 通过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使长江各流域段和支流流域的水文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当代发展的需要,注入新的文化支撑要素,构建起长江水文化的支撑系统。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不仅对传承保护长江的水文化遗产有重要价值,对于今天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长江大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江水文化;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长江经济带

长江延绵6300余公里,是地球上的第三大河流、中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不仅有自己的演化历史,也有着在其自然生命过程中并不长但却十分生动的与人类的互动史。长江哺育了人类生命塑造了人类生活家园、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成为长江流域人类的生命之河、文化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河。长江水文化,简言之就是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人类和水密切互动而形成的和水相关的文化现象。

长江水文化不仅仅是长江流域的人们和长江互动生存的结果,也是人类一笔 重要的生存财富,人们依赖对于以长江水资源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知识、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技能以及因水而生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文化艺术等去支撑自己的生存,满足生存与生活需要。今天,长江流域各民族的水文化不仅仍然在造福人类,也影响到了流域中人类对待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长江的状态。水文化对于保护长江水资源、做好长江大保护有重要的价值。对于长江水文化的内涵、机理和传承的认识,也将为通过水文化保护大江大河提供一个范例。长江水文化是否有作为一种独特的水文化类型存在的价值、长江水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在当代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水文化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如何结合当代的发展加以构建等,这都是目前还没有得到深人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长江水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进一步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同时指出,在长江大保护中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1)《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6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论述充分肯定了长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将水文化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过程中,水文化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将展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长江流域自古就有丰富的水文化,而“长江水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是笔者在2020年以来才提出并展开讨论的,笔者已在武汉、西安和重庆组织了三次主题学术研讨会。(2)参见郑晓云:《构建“长江水文化”,助力长江大保护》,《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1月19日,第7版。结合历史和当代的发展现实,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长江水文化:长江水文化是人类和长江水环境长期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是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在感悟和适应水状态、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自己的生计模式和生存家园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水为核心的文化,是长江不同流域段水文化的聚合体和整体概念。事实上,长江流域早已存在千万年来人类和水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的水文化,但是由于长江是绵延6300多公里的长河,造成今天人们对长江水文化的理解往往是地域性的,只注意到长江不同流域段文化存在,忽略了从整体上理解长江的水文化。长江水文化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旨在充分认识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性,把长江水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通过构建长江水文化服务于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因此,长江水文化是一个关于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概念,是长江整体性的水文化符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整体性地理解长江水文化,需要一个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概念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长江流域地域广阔、地貌形态多样,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例如青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以及支流文化和湖泊文化等更细部的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水文化和这些地域文化是互相交织的。这样就使我们在理解长江水文化的时候容易从地域角度理解水文化,从而缺少思考长江水文化的整体视角。

二是尽管长江自然和文化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是长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孕育的文化系统却有着诸多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贯通性,水文化也是相同的。塑造长江水文化这样一个整体概念,目的就在于提炼长江不同流域段文化之上能够反映这条大江共同特征的文化概念,成为长江的水文化的整体符号。

三是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还是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创新发展,都需要有统一的发展理念、思维和规划。对待长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同样需要有一致的价值观、保护思维和行动计划,因此构建整体性的长江水文化,使之成为长江当代发展的一致的文化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是构建整体性的长江水文化有利于体现长江水文化在中华水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位置。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水文化也同样是中华水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只有整体性的长江水文化构建才能体现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构成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些水文化因子。

总之,长江水文化的构建既体现了长江水文化多元性和一体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对应了当代发展的需求。长江水文化概念的确立,将有助于我们从长江流域的整体性视野中来理解长江的水文化、应用长江水文化。长江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系统性内涵。长江水文化是一个系统。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和水互动而形成的相关文化现象。水文化包括了人们对于水的认识、有关水的价值观、信仰;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对待水的社会行为;因水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以及和水的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性结果。水文化可以通过和水相关的价值、认同、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物质创造和建设等得以表达。水文化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3)参见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

由此可见,水文化是一个包括了从精神、社会、制度到物质建设层面的系统性概念。然而由于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水环境基础上人类水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水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探讨不同地域和水环境特征之上的水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构建基于不同水环境之上的水文化的价值所在。长江水文化也正是由长江的地理及社会特性所孕育出的一种水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特征密不可分。因此从水文化的系统结构上来说,长江水文化也包括了上述一般水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基于水的文化系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长江水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包括了对长江的认知、有关长江自然规律和水资源利用的知识系统、对长江环境的认知、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崇拜;和长江水环境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等。二是社会层面的内涵。包括因长江水环境和水资源利用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居住方式和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民众的生活方式、节日、风俗习惯等因长江水资源状况而形成的生计方式。三是行为及技术层面的内涵。包括长江流域民众对待水的行为模式;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的方式、技术等。四是物质层面的内涵。包括利用和治理水资源、水环境等的物质创造建设成果,例如居住环境中的供水、排水工程、水环境整治建设、水景观建设及农业灌溉设施、生产生活中的用水工具等具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建设成果。

第二,历史和当代发展要素统一的内涵。长江水文化虽然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但是支撑长江水文化的要素并非今天才有。长江和人类有上万年的互动关系,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农耕时代,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面积最广阔的水稻种植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水的崇拜、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习俗、水利灌溉工程和管理制度等水文化。这些水文化中很多要素今天仍然充满活力,有的尽管在今天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但仍然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诸如一些历史上形成的水利工程、历史文献等。因此,历史上所形成的水文化是今天构建长江水文化不可割裂的脉络。长江水文化的内涵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了长江流域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水文化现象。在今天构建长江水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当代发展的要求,注入新的要素。尤其是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需要以及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水文化要素,实现历史的水文化要素和当代发展需要的水文化要素的统一。

第三,地域多元和全流域统一的内涵。长江流域存在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在这种多样性之上所形成的水文化也同样是五彩斑斓、丰富多样的,包括了在上游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生态系统之上所形成的水文化以及在中下游地区平原、湖泊生态系统上形成的水文化。除了长江干流生态系统对水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长江还有众多的支流,同样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影响着长江流域水文化的形成。因此长江流域的水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多样性。但是长江作为一条流动的河流,也有生态系统整体性特征,也同样造就了水文化的诸多整体性要素,例如稻作农业中的水文化,就是一个可以反映长江水文化整体特征的要素。因此今天构建长江水文化,不仅要基于长江流域地域多元基础上的水文化丰富性,同样也要考虑长江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对于水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彰显出长江水文化在其整体生态系统上的共同特征。要在地域多元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构建长江水文化。

第四,民族水文化的多样性与长江水文化整体性统一的内涵。少数民族众多是长江流域人文环境的重要特征,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很多民族活动的走廊,今天则是包括了藏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在内的很多少数民族和流域内汉族人民生存的家园。各民族所创造的水文化构成了长江流域水文化最光彩夺目的图景。长江水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将包括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但是今天更重要的是要构建起一种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水文化,包括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制度等在内的水文化。总之,长江水文化将是一个被不断构建的文化,在长江既有的水文化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于长江的保护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的变化,乃至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等时代需求,都将注入更多新的要素,使长江水文化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二、长江文化的构成

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其核心的构成要素,长江水文化也不例外。根据我们前面所论述的长江水文化的内涵,长江水文化是一个在历史上形成的既有文化基础上注入新的要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长江水文化构成的基础首先是长江流域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水文化要素。

水文化具体到一个区域的视野中,包括了一个地区或者一种水环境形态中最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水文化的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除了具有普遍性以外,更具有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特征或者说其独特性更为鲜明,这也决定了一种区域性的水文化是否能够成立。长江水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一条河流的水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反映这种水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其他区域不典型或者没有的,这是长江水文化能够确立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从历史以及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可以构成长江水文化的既有核心要素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是独特的。

第一,长江的水崇拜。长江流域的人民自古以来构筑起了基于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庞大而鲜明的信仰系统。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既有涉及整个长江概念下的,也有地域性的。例如在汉代就以江渎为长江大神,并在蜀地设立江水祠进行官方祭祀。(4)《汉书·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41页。随后历朝历代都对江渎进行祭祀,并不断加封王号。除了官方统一的长江水神外,在长江流域各地还有地方性的神灵崇拜。在长江上游地区,藏族、纳西族等诸多少数民族人民都把水看作是有灵性的,河流、湖泊都有神灵主宰,由此构建起了当地人对于水的信仰。关于江河、湖泊的大量神话传说、对水神灵的信仰和相关祭祀活动、因水崇拜而形成的社会生活习俗等等,构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5)参见王晓松的《藏区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和杨福泉的《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比较研究》两文,均载马建忠、陈洁主编:《藏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地处长江上中游结合部的重庆地区,对于大禹的祭祀是当地重要的水崇拜现象。人们崇拜大禹,称之为禹王,修建寺观加以祭祀,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地区的禹王宫有26座之多。(6)涂师平等:《重庆水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第58页。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水的崇拜现象更加丰富,人们在历史上构建了庞大的河流及湖泊的水神灵体系、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建设了大量的相关的崇拜场所、形成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仅在洞庭湖就有以柳毅、杨泗为中心的复杂的水崇拜体系,同时还有对屈原、水母等的崇拜。屈原在《九歌》中描述的湘君、湘夫人也作为水神话在洞庭湖流域广为流传。(7)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在这些水崇拜之上,构建起了一个集自然观、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习俗为一体的水文化体系。与此同时,道教信仰在长江流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青城山都在流域内,和水文化直接相关。武当山供奉的真武大帝就是道教中的水官,因此武当山道教建筑格局和文化内涵都充分地显示了和水的关联性。在长江中游地区,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古代民间广泛修建祈雨场所,进行祈雨祭祀活动,祈雨成为当地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崇拜内容。

第二,民族水文化。长江流域是诸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家园和迁徙的走廊,居住和活动于长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种类之多是其他江河流域不可比拟的,从而也形成了基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水文化。(8)参见郑晓云:《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当代水环境保护》,《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长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和活动最密集的区域,4500余公里的上游地区已经占了长江干流的三分之二强,可见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江水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这是长江水文化的独特性之一。上游地区主干河道多穿越崇山峻岭,虽只有较少的盆地、湖泊周边和山地可供人类发展农业生产,但这一地区植被丰富、生态良好,适宜人类生存。在长江上游地区居住着藏族、彝族、羌族、回族、土家族、傈僳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毛南族、水族、景颇族、佤族、阿昌族、布朗族等三十多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徙和定居生活中,都形成了和水相关的从精神、社会到物质方面丰富的水文化,使长江上游地区成为中华民族水文化种类最富集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分布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人民在长期和长江相伴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同样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尤其是和湖泊、城市、水上运输、长江河道(例如长江矶头、码头)相关的水文化,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承载着丰富水文化的水岸社会。

第三,湖泊水文化。在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全流域现有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648个,总面积17276.96km2,其中中下游区共有湖泊598个。(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中国湖泊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6、47页。这种地理特征造成的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包括开发利用湖泊和其他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水文化也和人们在这些自然特征基础上利用水资源直接相关。在长江流域,湖泊周边是人类最早的家园,因此形成了和湖泊相关的水文化现象,包括人们关于湖泊的精神信仰、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湖泊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等,从而构成了湖泊水文化现象。例如前文所提到的长江上游湖泊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和神湖文化现象。总之,长江流域不仅湖泊众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湖泊周边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乃至于很多社会冲突都围绕着湖泊环境而展开。这些人湖关系互动过程中都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

第四,稻作文化基础上的水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面积广阔,除青海之外的大多数流域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的水稻种植对长江流域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发现的陶片有谷壳印痕,距今约1万年;在距今7000-6000年以前的宜都红花套遗址、杭州河姆渡遗址也都发现了种植水稻的证据。(10)严文明:《长江文明的曙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水稻种植形成了长江相关的文明现象,一些专家甚至提出由于水稻的种植而形成的长江文明早于黄河文明1000年,并在后期向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扩散。(11)Yoshinori Yasuda,Water Civilization:From Yangtze to Khmer Civilizations,Tokyo:Springer Japan,2012,p.13.生产方式是人们利用水资源的直接动力。种植水稻使人们开发利用、管理水资源,建立人类和水资源之间的精神、社会、文化、物质联系,从而也构建起水文化体系。长江流域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使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人类有较之于黄河流域更为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人们的居住方式、生计方式、社会关系都和流域丰沛稳定的水资源水环境有直接关系,由此展开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同时也形成相应的水文化,包括水的信仰、知识、价值观、文学艺术、水相关的节日、利用水的风俗习惯、管理水的制度和社会规范、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等等。这些水文化围绕着稻作农业形成,打上了稻作农业的烙印。

第五,长江城市水文化。长江流域城市之多是中国其他河流流域不具有的,仅仅长江主干道上地级城市就有40余个。长江流域现有县级城市843个,占全国县级城市的30%有余,且大多数的城市在古代就已存在。长江流域城市的形成,不论是城市的格局还是发展的支撑,都和长江有直接的关系,印刻着长江的文化烙印,使这些城市和其他地方的城市有明显的差别。(12)郑晓云:《城市化与河流生命:构建中国长江上游的河流文化》,《水文化与水历史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8-97页。长江流域的城市往往因为水利便利而形成了繁荣的水上交通和贸易,这对于城市的格局、面貌和生计方式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也同样富含水文化。城市的形成必不可少地包括了城市的水环境治理、供水和排水、生活用水以及水景观建设等涉及到水的物质建设,城市中的人们使用水资源、享受城市水环境过程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层面上的水文化。例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秦淮河相关的文化现象都是城市水文化的典型,包含了水景观、文化艺术、信仰及日常用水等丰富的内容。

以上所举是长江水文化的一些典型构成要素,是数千年来长江流域人类和水互动所形成的、是中国大江大河水文化中具有一定独特性、为其他大江大河所不具有的典型要素。这些足以成为支撑长江作为一个独特的水文化系统存在的理由,也是我们今天构建长江水文化的重要基础。新的构成要素注入,是长江水文化构建的重要支撑,这主要依据国家的发展战略、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的福祉、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筛选。笔者认为长江水文化新要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长江共同的认识和价值观。今天如何看待长江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与中华民族可持续生存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间的关系等方面都需要有一致的认识和价值取向,都需要进行明确和培育,使长江流域的民众都拥有共同的有利于长江大保护、有利于平衡人类的生存发展和长江水环境可持续之间关系的认识和价值观。目前在国际上,水伦理和水价值被列为水文化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水的伦理和价值在水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13)参见D. Groenfeldt,Water Ethics,A Values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Water Crisis,New York:Routledge,2013.

二是关爱长江水环境的共同行为模式。包括长江流域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各种水环境友好的行为模式,爱护长江的水环境。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爱护水环境的强烈意识,做到不破坏、污染水环境。通过行为模式的构建,做到不破坏长江的水岸环境、不污染长江水体,同时形成保护长江环境的良好行为。

三是共享长江水环境的美好生活家园,拥有更多的亲水享水空间。在长江流域基于水资源丰富的特征,更多地将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融入到长江流域人民生活家园的建设中,保护和建设更多让长江流域民众能够亲近水、享受水的空间,保护建设各种水景观,包括河流景观和湖泊景观等,使水成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动力。与此同时,人民享有安全的水环境,在保障清洁用水的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四是与长江自然共处的方式。长江大保护的议题源于长江所受到的人为干预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和对长江自然状态的改变,也就无所谓保护。因此长江的自然状态应该是长江保护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上目前也非常重视以自然之道解决自然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所谓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Nature-Based Solutions)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2020年7月23日发布了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全球标准,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定义为:“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益处的行动。”(14)Pam Berry,et 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The Role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Cynthia Rosenzweig,ed.,Climate Change:Our Warming Planet,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2021,pp.173-197.在今天,长江流域的人类都要思考如何和自然相处,尤其是让水环境能够较多地保持自然状态,或者通过价值塑造、制度建设、行为养成、工程建设等等途径,去维持长江水环境的自然状态。尽管在今天不可能使长江的水环境完全维持在自然状态,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和长江自然相处的新方式。中国正在实施的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行动,就是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自然状态的重要的实践。

五是绿色水生活。在生活中形成关爱水资源、水环境的生活方式。这其中的核心是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有关习俗养成。形成全民参与的节水意识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形成生活中用水的有效方式、开发节约用水的工具、形成节约用水的制度,摒弃浪费水资源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这一切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习俗,从而形成绿色水生活。

六是水情教育传播体系。在国际社会,水情教育传播体系也是公认的水文化要素。(15)Eriberto Eulisse,“Unveiling Venice’s Waterways Heritage.From the Digital and Open-Air Water Museum of Venice to UNESCO’s Global Network of Water Museums”,Zheng Xiao Yun,ed.,The Cultural Dynamics in Water Management from Anci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 Age,London:IWA Publishing,2021,p.213.因此长江水文化中也应该包括水情的教育传播体系,通过构建起一个包括学校、展览馆博物馆、社会教育场所、公众媒体在内的水情教育传播体系,确定要传播的知识内容、达到的目的、传播的方式等等,让长江流域的民众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长江的认知以及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主动融入到长江保护和发展过程中。

以上列举的这些方面尽管不能全面囊括长江水文化新的构建要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要素和当代长江所面临的保护和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这些要素往往也是当代江河保护的共同内容,但是只要和长江具体的历史传统和自然状态相结合,就能够形成反映长江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新的水文化。

依此我们可以展现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前景:长江水文化是融合了长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水文化传统,同时又结合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和长江保护的新要素的一种水文化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包括了长江流域不同民族、流域段人民的长江水知识、关爱水的价值观、因水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生活习俗、社会行为,和长江水环境相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保护水环境的习俗和制度,传承长江水文化传统和当代的保护理念以及技能的教育体系、长江知识的传播体系等等。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长江水文化的构成,我们以图1作为示意,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们还可以不断增加各个层面上的要素,使长江水文化的构成更加丰富。

图片

三、长江水文化的价值 

既然长江流域在历史上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提出长江水文化的概念,并且构建长江水文化呢?这涉及到长江水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和水文化自身价值两个层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长江水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构建,针对的是目前长江流域水文化的分散、非系统性状况。目前长江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总体上体现在不同流域段的特征上,例如长江流域的水文化可以划分为荆楚水文化、川渝水文化、金沙江水文化等地域性鲜明的水文化,也可以划分出汉江、乌江、泯江等长江支流流域的水文化等。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长江水文化主要反映了不同流域段或支流流域的文化特征,整体性不足。从系统性的角度来说,目前的长江水文化处在一种以长江流域不同区域为承载的状态中,包括目前的研究和应用也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水文化上。这就难以形成长江整体性的文化概念,这也包括了水文化。因此,通过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将长江不同流域段和支流流域的、相互割裂分散的水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概念。

第二,长江水文化的构建是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整体性理解的应对。长江虽然有不同流域段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但是作为一条大江,它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都有内在的联系性,这个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可以割裂的。例如,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状态,尤其是水资源状态(包括水量和水质等)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长江流域以水稻种植为生计的整体性特征、长江流域作为古代诸多民族生存和迁徙的走廊等,都决定了长江流域自古以来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的系统性。因此长江自然生态和人文系统的关联性,也决定了长江水文化构建的必要性。长江水文化尽管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但也必然有系统性的特征,以反映长江流域自然和人文的系统性联系。尤其是在今天,强调这种系统性更具有现实价值,对于谋划长江的整体性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长江水文化的构建是实施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的需要。在今天长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明显伤害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的状况,对于长江的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变。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目前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依然严重,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仍然突出。”(16)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6月14日,第2版。可见,今天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如果放任下去,长江的自然变化会越来越远离人类的生存利益。尽管近几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化阶段,但是要取得根本的成效仍然需要做出艰巨的努力,需要多方位发力,水文化在这个过程必将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在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其价值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17)参见郑晓云:《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9日,第6版。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关爱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的共同意识、共同的水友好行为模式、共同的制度、全流域的参与,同时也让长江水环境成为人民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江和流域人民的幸福融为一体,这些都是长江大保护重要的基础性文化,都将有力地助推长江流域的大保护,构建一种长江和人类长期和谐共存的新型文化关系。这不论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的今天,还是在未来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在国家大战略推行过程中,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有其特殊的价值。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生态文明的示范带,推动长江的大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把长江建设成生态更优美的黄金经济带。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一是要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二是要从源头上治理、要加强协调互动,尤其是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三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从构建长江水文化的角度来讲,长江水文化的重要功能首先是构建一种人水和谐关系,实现绿色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在修复、保护长江环境中,人是重要的源头因素,只有人们拥有了保护长江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模式、保护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江的保护。最后,长江的保护需要上中下流地区的互动协作,就长江水文化而言,也提出了全流域整体性的要求。因此,构建长江水文化也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需要,只有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带,才能成功建设长江经济带。

总之,长江水文化构建的目的就在于融合长江流域分散、分割和不系统性的水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构建长江流域整体性的水相关的文化体系,让水友好的价值观更深入地融入到长江流域居民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生产和物质建设过程中,成为长江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基础,从而也对保护长江自然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大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一方面是保护长江自然环境的需要,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长江水文化构建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长江水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其概念的提炼、结构的构建、构成要素的凝炼组合、政策环境建设、实施的战略途径选择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撰文探讨,然而处理好其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仅基于长江水文化的底蕴和当代的发展需求,就长江水文化的建设中应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地域性和整体性的关系。长江流域不同的地域地理特征各有不同,也影响到了不同的水文化形态形成,构建起地域性的水文化,在当地发挥着作用,显示着不同的价值。因此在今天的长江水文化构建过程中,地域性的水文化仍然是重要的支撑,仍然应该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进行水文化建设,服务于地方。与此同时,长江水文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涉及到长江流域整体保护和发展,因此在地域性水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反映整个长江流域保护和发展、反映长江自然和人文整体特征的水文化,才是构建长江水文化的最终目标。

第二,要处理好水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如前所述,在长江流域人类和水环境千万年的互动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既是流域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重要的构成内容。在今天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获得传承。但是传统的水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很多要素在当代社会发展环境中不一定有延续的价值和可能。当代的发展环境也需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水文化。因此构建长江水文化,既要传承传统水文化,也要注入新的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中于长江水文化有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要素加以传承保护。例如历史上流域人民爱护水、保护水的观念、价值、历史记忆和文化传说、自然崇拜和信仰、节日、水景观、居住群落、水利工程遗迹等等,都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构成要素和精神情结。这些宝贵资源对于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发展旅游业等的经济资源。在今天,当代的发展需要建设新的水文化。长江水文化在当代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水文化的建设要和长江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依照发展的需要加以构建。例如关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价值观、民众的水友好行为、水友好产业、节水文化、水友好的人居环境发展等,都是长江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应是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

第三,要处理好水文化和长江大保护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8)《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亦即要求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要有机统筹水文化和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上中下游、江河湖库、两岸、干流和支流等不同地域环境的协同关系。因此,长江水文化的建设不应是独立的,而是整体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水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与长江大保护中不同要素的统合协调,照顾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在这些不同的多维关系和功能区块特殊性之上构建新的水文化。与此同时,也要深入考虑将水文化融入到长江保护和发展的特殊性中。水文化在长江保护发展过程中的融入度越高,长江保护和发展的质量也会越高。

第四,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环保功能和人民受用之间的关系。构建长江水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平衡人和水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好长江的自然,更要让水文化建设成为人民的福祉。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一方面要强调它的环保功能及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让它造福于流域的人类,成为流域人民的福祉。在保护好长江的同时,让人民享受到高水平的水生活。例如享受高品质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享受水安全,让充足的水资源、河岸和湖泊成为构筑人类美好家园的重要要素,创建更多的亲水环境,让人民能够享受长江带来的自然恩赐。

第五,处理好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支撑着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同样文化多样性也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状态。(19)Karl Matthias Wantzen,et al.,“River Culture:An Eco-social Approach to Mitigate th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Crisis in Riverscapes”,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Vol.16,No.1,2016.在河流文化中,水文化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样水文化因为河流不同流域段自然地理特征也可能形成多样性,尤其是基于民族的多样性特征。河流水文化的多样性是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反映,河流流域的森林、自然和驯化植物、动物等都影响到水文化的形成,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稻、莲藕等种植以及森林植被状况、水生动物状况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和水文化的形成和特征。与此同时,水文化状况也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尤其是水文化价值所支配的人类行为。因此,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今天的水文化构建也应该考虑到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注重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可能使水文化丧失基础,同样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例如我们能够有让水环境更多地处于自然状态的文化,就十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六,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与中华水文化的关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因此,长江水文化也必然是中华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在构建长江水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思考让长江水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新时代中华水文化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不仅仅是以构建长江这条河流的水文化为最终目的。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必须要契合当代中华水文化构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长江水文化的构建要和包括黄河等其他大江大河的水文化构建有较好的统筹,反映出当代中国江河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目标和特征。思考在不同的江河水文化构建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大河水文化。当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一定能够为此提供一个范例,这也是长江水文化构建的题中之义。

五、结语

长江水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其概念的提炼、结构的构建、构成要素的凝炼组合、政策环境建设、实施的战略途径选择等,仍然需要进一步撰文探讨,然而处理好其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仅基于长江水文化的底蕴和当代的发展需求,就长江水文化的建设中应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地域性和整体性的关系。长江流域不同的地域地理特征各有不同,也影响到了不同的水文化形态形成,构建起地域性的水文化,在当地发挥着作用,显示着不同的价值。因此在今天的长江水文化构建过程中,地域性的水文化仍然是重要的支撑,仍然应该基于不同的地域特征进行水文化建设,服务于地方。与此同时,长江水文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涉及到长江流域整体保护和发展,因此在地域性水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反映整个长江流域保护和发展、反映长江自然和人文整体特征的水文化,才是构建长江水文化的最终目标。

第二,要处理好水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如前所述,在长江流域人类和水环境千万年的互动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既是流域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重要的构成内容。在今天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获得传承。但是传统的水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很多要素在当代社会发展环境中不一定有延续的价值和可能。当代的发展环境也需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水文化。因此构建长江水文化,既要传承传统水文化,也要注入新的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中于长江水文化有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要素加以传承保护。例如历史上流域人民爱护水、保护水的观念、价值、历史记忆和文化传说、自然崇拜和信仰、节日、水景观、居住群落、水利工程遗迹等等,都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构成要素和精神情结。这些宝贵资源对于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发展旅游业等的经济资源。在今天,当代的发展需要建设新的水文化。长江水文化在当代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水文化的建设要和长江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依照发展的需要加以构建。例如关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价值观、民众的水友好行为、水友好产业、节水文化、水友好的人居环境发展等,都是长江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应是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

第三,要处理好水文化和长江大保护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8)《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亦即要求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要有机统筹水文化和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上中下游、江河湖库、两岸、干流和支流等不同地域环境的协同关系。因此,长江水文化的建设不应是独立的,而是整体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水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与长江大保护中不同要素的统合协调,照顾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在这些不同的多维关系和功能区块特殊性之上构建新的水文化。与此同时,也要深入考虑将水文化融入到长江保护和发展的特殊性中。水文化在长江保护发展过程中的融入度越高,长江保护和发展的质量也会越高。

第四,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环保功能和人民受用之间的关系。构建长江水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平衡人和水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好长江的自然,更要让水文化建设成为人民的福祉。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一方面要强调它的环保功能及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让它造福于流域的人类,成为流域人民的福祉。在保护好长江的同时,让人民享受到高水平的水生活。例如享受高品质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享受水安全,让充足的水资源、河岸和湖泊成为构筑人类美好家园的重要要素,创建更多的亲水环境,让人民能够享受长江带来的自然恩赐。

第五,处理好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支撑着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同样文化多样性也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状态。(19)Karl Matthias Wantzen,et al.,“River Culture:An Eco-social Approach to Mitigate th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Crisis in Riverscapes”,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Vol.16,No.1,2016.在河流文化中,水文化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样水文化因为河流不同流域段自然地理特征也可能形成多样性,尤其是基于民族的多样性特征。河流水文化的多样性是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反映,河流流域的森林、自然和驯化植物、动物等都影响到水文化的形成,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稻、莲藕等种植以及森林植被状况、水生动物状况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和水文化的形成和特征。与此同时,水文化状况也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尤其是水文化价值所支配的人类行为。因此,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今天的水文化构建也应该考虑到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注重水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可能使水文化丧失基础,同样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例如我们能够有让水环境更多地处于自然状态的文化,就十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六,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与中华水文化的关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因此,长江水文化也必然是中华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在构建长江水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思考让长江水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新时代中华水文化构建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不仅仅是以构建长江这条河流的水文化为最终目的。因此,长江水文化的构建必须要契合当代中华水文化构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长江水文化的构建要和包括黄河等其他大江大河的水文化构建有较好的统筹,反映出当代中国江河文化建设的一致性目标和特征。思考在不同的江河水文化构建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大河水文化。当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一定能够为此提供一个范例,这也是长江水文化构建的题中之义。

  • 上一条:郑晓云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水文化的价值和实践思考
  • 下一条:2023年省级节水科普馆及教育基地名单发布!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