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靳怀堾 | 深化长江水文化研究的思考

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摘  要:基于当前长江水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文提出了开展长江水文化研究应重点关注长江文化(文明)特质与水研究、长江流域湖泊文化研究、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比较研究、长江流域区域文化与水研究、水与城市研究、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关系研究、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地位、作用研究、长江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长江水运研究、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研究、水文化遗产研究、长江现代治水研究、长江水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研究等研究方向。在长江水文化的研究方法上,认为要联合协作,进行多维度考量,跨学科分析,多种方法并用,进行提出了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考古验证法等研究方法。

关键词:长江水文化;方向;方法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开展长江水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是由于新时代长江水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仍然有诸多的问题值得探讨。下面,笔者将就长江水文化研究的领域和研究方法进行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研究的领域

深化长江水文化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什么。结合当代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一些领域加大关注和研究力度:

1.长江文化(文明)特质与水研究

长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特色鲜明,魅力无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江河纵横、湖泊棋布,这些水域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性格精神塑造等影响很大。通过研究,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万里长江在塑造长江流域文化(文明)中的作用,揭示长江水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长江流域湖泊文化研究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江湖关系密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滇池、洪湖等大湖大泽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影响很大,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研究,揭示江湖关系、人湖关系,以及在人湖关系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图片

洞庭湖

3.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比较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河—农耕文明,黄河、长江两条世界级的巨川对中华文明的塑造影响最大,但关于这两条大河对中华文明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建议从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两大维度切入,比较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孕育生发的机理与异同,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影响。

4.长江流域区域文化与水研究

长江流域孕育了上游的云贵文化、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等,这些文化各具风采和魅力。通过研究,揭示长江所经上、中、下游地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塑造与影响。

5.水与城市研究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开始进入城市时代。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化率更高。水是城市的灵魂和血脉,是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所在。城市河湖等水体既是稀缺资源,也是环境、品牌和形象。昆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流域的许多城市的孕育和发展都与长江及其支流关系紧密。而今天的城市发展,更离不开水的支撑和滋养。通过研究,提示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打造更加宜居的新型“山水城市”贡献智慧。

图片

中建二局长江大保护岳阳项目王家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清淤完成

6.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关系研究

文化的终极指向是自然之道,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和生活必须,是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通过生态与水关系的研究,阐释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形成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等,为健康长江和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处理好人水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

7.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地位、作用研究

近现代以来,长江的治理开发力度加大,尤其是三峡、丹江等“巨无霸”型水利枢纽的建成,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及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弄清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干支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三峡、丹江等大型水利工程“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的优化调度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长江大保护中的作用。

图片

长江三峡

图片

丹江口水库

8.长江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长江流域治水悠久,水利工程众多,这些工程在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往就水利工程本身的历史、科技等方面的价值研究较多,少有关于水利工程与所在区域乃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深入剖析研究。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补上这一课。

9.长江水运研究

长江及其许多支流都是水运的大动脉,特别是长江干流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黄金水道,古往今来在水运交通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长江航运史,揭示水运与长江经济带特别是沿江两岸城(镇)群发展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设性意见。

图片

长江水运千帆竞发

10.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研究

过去我们在长江上修建水工程,往往只重视工程的物质功能(包括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不注重工程的“形象”建设,水工程普遍“傻大笨粗”的现状。在进入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的水工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在满足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在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上用力。通过经验总结和典型案例(包括水工程之外的建筑)分析借鉴,提出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的思路,提出将文化元素融入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的方法和意见,从而为提高水工程的艺术性、强化其美学价值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11.水文化遗产研究

水文化遗产的研究,旨在揭示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为保护、传承、利用等服务。在长江水文化遗产研究上,既要重视物质水文化遗产的研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既要重视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不能忽视遗产传承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图片

长江水稻种植

12.长江现代治水研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江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当然,在治水活动中,有成就、有经验也有教训,值得系统总结、提炼和升华。过去,我们对古代治水这方面研究得较多,对现代治水研究较少,需要尽快补上这一课。

13.长江水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研究

在长江水文化教育研究上,应重点关注长江流域水情、水文化遗产等情况,并探索出社会、学校等不同层面水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在水文化传播研究上,要在传统途径(如场馆、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与现代方式(如互联网)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为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水文化是研究人、水、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和现象的学科,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敞开大门,联合协作,进行多维度考量,跨学科分析,多种方法并用,进行长江文化研究也应如此。具体研究方法很多,特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二、研究的方法

1.跨学科研究法

水文化本身既包含着自然科学因子,也包含着社会科学元素,涉及许多门类和学科,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综合利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水利学、考古学、生态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文学、民俗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进行综合进行,优化求解,方能有“集大成”的高水平成果问世。

目前水文化研究的一个较大问题是:研究者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研究思路和方法单一,而且不能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因而得出的结论经不起推敲。比如近年来有人声称:在良渚古城外围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修筑的庞大水利工程,它位于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山麓地带,由大小、高低不等的土坝组成,并以此作为良渚文化发达的证据。对此,笔者征询过一些水利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多数人认为这种说法想当然的成份很重,明显缺乏有关人类发展史的基本常识和科学依据。试想,在5000年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口十分稀少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使用木石工具,且缺乏水文、地质和水工技术等知识的“良渚人”有能力修成现代人都视为“不易”的水库大坝吗?而且“结论”得出后,缺乏各方面专家论证环节,匆忙发布,导致社会上的质疑多多。特别是许多水利专家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以那个时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力水平,不大可能建起一座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而且也未必就有动机费尽移山之力去修所谓的“水坝群”。即使那时真的修成了一道堤坝,充其量只是座挡水导洪工程。我们不能以现代改造自然的能力,臆想5000年前的古人也有这个能力。

2.文献分析法

水文化的概念提出虽然是“昨天”的事,但水文化现象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始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此外,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图书、期刊、论文、调研报告中,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信息。要通过各类图书馆和文献数据库中,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众多的但又支离破碎的水文化文献资料加以系统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为水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厦增添更多基础性的砖瓦。

3.田野调查法

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水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如古代水利工程遗产,大多散落于古河道、古陂塘、古泉井一带,有的至今还在发挥着造福人类的功能。如果要对它们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必须把田野调查法作为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说,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之间要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水文化遗产的现状、科技文化内涵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从而获取到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不过,田野调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付出的成本较高,同时要求调查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许多研究者,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在故纸堆中寻找答案。因为没有条件或不愿花功夫进行田野调查,不少论据和观点只能靠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得出,因而缺乏理论创新和说服力。

4.比较研究法

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塑造和影响无处不在,但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不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水文化具有独特的感悟和认知。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古今中外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水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对各自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找出共通的地方和差异所在,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比较研究法在水文化研究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但该方法在目前的水文化研究中运用得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比如,就对某个水文化现象而言,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确定其内在性质;对其进行的定量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而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对这一文化现象由表及里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有长处,但由于水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紧密的学科,其中的一些内容并不能像人工制造的产品那样完全可以量化,因而不能盲目追求量的累积。但也不能没有量的观念,有时用事实和数字说话最有说服力。而且,当一个水文化现象有了相当“量”的积累,才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认识的飞跃。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许多水文化研究者运用定性的方法多,定量的方法少,原因在于定量的方法要进行调查统计,成本较高,麻烦较大。因此,水文化研究要做好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文章,既有定性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又要有定量分析,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6.考古验证法

由于古代文献对一些涉水事件的记载极为简略,且往往语焉不详,对有些情况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必须依靠考古发掘来揭秘事实的真相,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匡正错谬。为此,水文化的研究,必须注重考古验证之法。这一点目前虽有加强,但总体而言仍显薄弱。

最后一点,我想着重建议的是:一是在长江水文化的研究上,我们一定采取开放的心态,特别是要跳出水利、航运、文保等各自为战的小循环,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协作,共襄水文化研究的盛举。二是充分发挥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的作用,通过课题项目带动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吸纳有志于研究长江水文化的专家学者协作攻关,共襄盛举。与此同时,在做好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发挥这个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功能,将其打造成研究长江文化、教育与传播长江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文原载《生态文明新时代》2020年第2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所限,注释从略,详细内容请参阅原文。)

  • 上一条:在水一方 大美湿地
  • 下一条:郑晓云 | 论水文明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