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郑晓云 | 论水文明

时间:2023-01-26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摘 要:水文明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被系统讨论的话题,然而它对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危机都有重要的意义。化解当代的水危机,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某些方面的改变,而应该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高度的体系化应对,通过水文明建设、实现从过程到结果,进而发挥水文明的能动性、支撑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目标达成。水文明具有系统性、可构建性和能动性。水文明既是人水互动结果,又是一种动力,也支撑着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形成一个构建水文明、形成水文明、驱动水文明不断重构的过程,实现了从水利用到水文明的范式转变。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利用水文明的可构建性和能动性特征,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念,积极构建水文明和人类水文明共同体。

关键词:水文明 生态文明 水文明共同体

水文明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被深人系统讨论的话题。水文明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且起到过重要的能动作用,在当代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理念构建和实践,更要深入研究构建支撑这个系统的不同要素,龙其是和水、土、空气等自然物质相关的要素,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是生态文明重要的支撑要素,而水文明更是生态文明重要的构成。因此,水文明的构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发展生产力、防范水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过程促进了相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念、审美、文化艺术、社会关系、制度、生活方式以这相关物质结果等。当这些文化现象和人类自身生存形成了一种依存关系,形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时,事实上水和人类的关系就己经从一种互动关系演化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就是水文明。水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亚形态,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水文明不仅对于水的状况(如水量、水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样也涉及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它不仅仅在历史上影响到人类社会,在当代更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水文明的形成机理和内涵,进而促进水文明的构建,对于水安全和人类的长期生存利益十分重要。通过水文明的构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化解全球性水危机,在当代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水和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水文明的构建机理、结构、属性以及在生态文明视野中构建当代的水文明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关于文明与水文明

水文明是一个从理论构建到实践都还有较大探讨空间的概念。尽管水文明一词在国际学术界常被提及,学者们也认可在人类历史上水文明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重要的文明形态,由此来强调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社会所产生过的构建作用。然而水文明从概念、内涵、结构到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水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更加清晰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人类历史上的状况及当代的价值。

那么水文明和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水文明?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文明的内涵做出一些探讨。

文明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词。“文明”较早出现在法语中,在西方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释,包括了法国、英国,德国等较早使用文明词汇的国系,文明都有不同的含义(①Femand Braudel A historyof Civilizations, Th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U. S. A.,1993, p.3)。文明的概念适用于各种各样的范畴:宗教思想的层次,文化的层次,技术的层次,礼仪的层次,知识的层次,等等。它可以指城市的类型,也可以指家庭、部落或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一种法律及其应用也反映了文明。(①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 Dialecties and Humanism No.1-2/2004)可见,文明在人类社会中有多层次性。

美国学者安德鲁–塔高斯基对文明的定义在当代较有代表性。他将文明定义为一个由人类实体、文化和基础构成构成的复合体。人类实体是一种生存驱动的人类共同体,因为生存需要而形成,包括群体、种族、民族、国家、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人类共同体等。文化是一种价值驱动的连续过程,包括了宗教、政治、经济、知识、语言、风俗、技术、教育、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音乐和表演艺术不同门类的文化。基础构成是个技术驱动的叠加过程,包括了组织机构、经济、军事、交通、通信、信息、医疗、知识以及城市、农村等从核心到基础、综合的基础结构。他建立的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塔高斯基文明的社会发生模型”。(②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 Dialecties and Humanism No.1-2/2004 )在这个模型中,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基础性要素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理解文明作为一个从人类自身到人类社会、人类创造的宏观综合体的存在,尤其是和过去关于文化和文明两个术语理解上的冲突。在他的模型中文明的内涵比文化要大得多。我们需要从多要素、多层面来理解文明。当然,他也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他提出文化是一种价值驱动的连续性的过程,是被不断构建的。文明也不会中断,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延续。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有可能在文化驱动之下,也有可能在基础构成的驱动及相互间的交融中产生。上面三个要素之间可能相互作用而驱动文明的发展,也可能由某一个要素驱动文明的发展和交融。

文明也被一些学者看作人类社会聚合的基本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由社会群体(包括种族,民族)、多样的社会和文明三个基本形式构成。(③ Carroll Quigley,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Liberty Fund Ine.,1979,p.71.)这也就是说,人类集合在一起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一种种族或民族形态、跨越种族和民族的社会以及文明。这一分类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指出了文明也是人类集合并且能够发展出相关的文化体系,包括了某一种区域的文明或宗教等。在这种文明的概念之下,人们超越各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而聚集在一起。文明可以作为集合人们的形式,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的人们可共享一种文明。人类可以以某种文明的方式聚合在一起,也包括了我们探讨的水文明。

文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加以理解。法国学者 F.布拉戴尔提出文明可以从地理区域、社会、经济、思维途径四个方面加以理解。文明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地域特色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同时也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生产方式驱动的社会,也是由不同思维、思想和相关的现象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① Femand Braudel,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Th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U. S. A. , p.9.)

总之,以上论述都表明了人类的文明既是一种体系性形态,也是由不同的层面构成的。文明的体系性、形态性、层次性和延伸性是其重要的属性。总体而言,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构建起来的一种精神、社会、物质、具有社会进步标志和特定形态特征(地域、宗教、技术、社会等)、要素组织结构的综合体系。亦即文明具有多层面的支撑要素、发展的渐进过程和阶段、不同的形态。就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概括。

首先,文明是一个体系,不由单个要素构成,而是具有系统性的构成要素。在一种文明中,也往往分为不同的层次,也就是一个文明体系中的某一个重要的支撑层面自成一种体系,例如由科学技术进步构筑起来的文明现象等。由不同层面因素所构建的文明现象,可称之为亚文明,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及本文所探讨的水文明等。它是整个文明体系的重要支撑,也受到整个文明体系的涵养。亚文明在文明构成及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构成形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控制力量,如宗教文明。

其次,作为形态来说,存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文明形态,例如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也包括由地理特征所构成的海洋文明、草原文明、森林文明等。尤其是在早期的文明中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

再次,文明具有延伸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交融,不同地域形态中可能因为某些要素而形成具有广泛延伸性的文明体系,例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构,形成人类社会中共同的文明现象。当代文明则体现为一种多样性和共同性共存的状态。

最后,文明也是相对“不文明”而言的,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象征。人类的文明不论是一种总的形态还是一种亚文明,都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构建起来的一种文明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人们遵从这种文明的价值去生活,而一种文明的体系代表并保障了人们的某种生存和发展标谁,这种标准是可以被衡量并且进行对比的。文明标志着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进步。

水和人类文明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水是重要的支撑物质。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因水而形成相关的文明,人类与水的关系由此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也是一种文明理念的载体和积淀。这也与人类对水的利用历程相对应。

笔者认为,人类对水的利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自然性利用阶段。这主要反映人类早期对水的利用。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是为了生活和生产寻求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并且加以利用,例如通过河流、湖泊和降雨获得并且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没有社会性约束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社会性利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水资源不再是一种自然狀态下的利用,而是基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去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以这些因素为目的。例如为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改善卫生条件而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也会受到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有明确的理念引导和目的,并且可能导致水资源状态的不同结果。这个阶段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最漫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个阶段。自从人类进人文明社会有目的地利用水资源开始,直到今天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时期和状态都处在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文明性利用。这个时期对水的利用是一种在文明的理念之下,将水作为文明构建和延续的支撑要素,通过水友好的社会行为、文化、制度、技术等途径寻求水的永续利用。让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的同时,又使水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人类的需求保持最大化的平衡。人类在这个时期构建起的一个以水为核心的文明形态,同时又基于这种文明形态去利用水。

总体而言,以上三个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递进发展的阶段,然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同时发展的,也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同一时间段上,有的社会可能处在第一个阶段,有的社会可能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而有的社会可能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交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并存。第二个阶段是人类与水相伴最漫长的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最没有必然性的阶段,但却是人类与水相伴最重要的阶段。在当代的发展环境中更是如此。

水在人类社会中不仅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同时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构建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中,能够构建起以水为核心并且对一种文明起到支撑作用的亚文明形态,这就是水文明。

依据上述文明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水文明在人类文明的范畴中可以被界定为既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同时又是一种亚文明形态。水文明本身也是一个具有系统性支撑要素的文明形态。

 探讨水文明,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水文化和水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别。人类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都离不开和水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产生了对于水的认知、知识,对水的感悟、信仰,利用水的技能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利用方式和物质成就等。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这一切我们可以看作因为水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水文化。(① 关于水文化的概念,参见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水文化具有广泛性,构成的因子或多或少,或者以不同的形态特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群体中。也就是说任何人类群体中都会有对水的知识、利用水的方式或者是因水而形成的相关文化现象。这是水文化的特性。然而水文明与此不同。水文明并非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具有广泛性,这一点从历史到今天都一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文明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某些水与人类文明深度交织、水在文明中起到重要的构建和支撑作用、水作为社会重要的控制力量的社会形态或者发展阶段。水文明存在于某些文明、某些社会中,同时也可能只存在于某些社会的某个发展阶段。因为随着一个文明或者社会的变化乃至于崩溃,相应的水文明也将消失。这是水文化和水文明截然不同的特征。水文化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类任何社会中,而水文明只存在于某些社会或者某个发展阶段中。这是水文明的重要特征。尽管如此,毋庸置疑的是水文化是水文明的重要构成基础。人类关于水的价值知识、管理水的制度、因水而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水文化要素都是水文明重要的文撑。

水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中涉及人和水的关系的更高级的形态,因此,它可以衡量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文明形态和水的发展关系。这种关系有多复杂、因水延伸出来的社会文化关系有多宽广,使我们能看到水在一个社会中的能动作用。因此一个社会如果拥有了水文明,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和水有深度交织,各种社会关系、文化、制度等的构建都深受水的影响的社会。在一个水和社会交织程度不深、水不足以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制度等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产生水文明的。

因此水文明也可以成为衡量水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一种尺度。

与此同时,理解水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点是,水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应放理解为一种正向的社会控制力量,是对人类与水的关系的正向理解。所谓的正向关系,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类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也反映在如何利用水来构建一个繁荣发展、可持续的社会,在今天更应该反映在对水资源的友好型、可持续利用上。作为水文明的一个核心要素,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标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能够控制河流湖泊等水环境、防范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包括修筑大坝、运河、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控制,可以控制一些大江大河的自由流动,改变水资源的原始状态。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能力正是人类生存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水文明的重要表现。因此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正向的表现。然而从文明的基点出发,我们仅仅有控制和利用水资源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另外两个方面才能使这种能力归入水文明的范畴之中,成为支撑文明的正向能力。一是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的过程中不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不过度改变自然状态,使人类和水资源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状态,并且有可能让水更多地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因此,在一个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社会中,能否保持人类和水资源的平衡和谐状态,应是衡量水文明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如果一个社会中有较高的水资源控制利利用能力,但是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滥用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那么这种能力不能归入水文明的价值范畴中。二是水资源在一个社会中得到高效广泛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构建作用。通过水资源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体现了水文明的发展程度。水在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越大,因水而构建起来的社会文化体量越大,水文明程度越高。因此水文明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利用水的能力、因水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保持和水的自然平衡的文明形态。水文明不仅仅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体现,也体现在这种能力的正向提升和结果上,这是水文明重要的价值基点。尽管在历史上这种价值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今天应该强调这种价值基点。

二、从水与文明到水文明

水是水文明的核心要素,没有水也就谈不上水文明。水和水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过程到结果的逻辑关系。作为一个过程是水文明由水而得到构建的过程,而在水文明形成之后,水文明就有其自身的形态性和能动功能。因此从水到水文明的过程和作为结果的水文明,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式的转变称为水文明的构建过程和水文明的能动过程。下面分别加以探讨。

(1)作为水文明构建过程的水与文明关系

 水是一种文明构建的动力因素。对水文明来说,这首先是一个过程关系,还不是其结果—水文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从而也使得水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水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从人类对水的认识和喜好、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世界构成,到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权力结构等都有直接互动关系。人类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包括人类的迁移、冲突和战争、文明的消亡也同样和水有直接关系。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如水一样能够在人类社会之中无所不在地贯通。因此,当一些学者要选择一个词来描述水的本质的时候,贯通性(connectivity)被认定是一个最适当的词。水贯通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水用不同的方式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连接起来,这种直接连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而贯通性的达成与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有关,越是复杂的社会中水的贯通性越强。(①Hannerz, U., Culural Complex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an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92,USA.)这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越发达,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就越密切、复杂程度越高,这样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只是简单地利用水资源来满足人类的生存。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技术和社会关系都趋于复杂化,诸多的社会关系都是构建在水的管理之上的。水资源的管理被工程化、技术化、制度化,并且人类社会不断提高这些特性以满足不断延伸出来的不同需求,人类社会也因此受到更广泛的影响。美国学者哈斯特拉普使用“水世界”(water world)这个概念来描述水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形象地表明水在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人类的生存状态和行为都是在水世界中的互动。(② Hastrup. K. , ed. , The Question of Resilience: Soci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Copenhagen:R. Dan. Academy Sci. Lett.,2009.)这一切就是水对人类文明产生构建作用的动力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关系中,至少有一方面是和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体现为一种动力关系。

笔者在解释水和文化关系时所建立的双向动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中人类和水的动力关系是双向的动力关系。双向中的一向是需求动力。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人类要不断地获取更多的水资源、控制和管理水,从而产生对水的动力作用。另一向是文化动力,水的管理驱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中因水而形成的关系又反之而成为一种对待水的动力。为了获得生存资源、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防范生存风险等,必须改善水环境,提高使用水的技能,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科学技术和水利建设的成就。人类的很多文化和思想包括欣赏和审美,也因水而形成。这一切又成为人类管理水的基础与动力。需求驱使人们去管理水,(③在西方学术语境中,水管理是一个包括了水治理、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等的综合性术语。)而水的管理又促进了社会的改变,形成了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而影响到人类对水的管理。这两种动力互相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①Xiaoyun Zheng," Water Culture, Cultural Dynamics and Water Management: Theoretie Exploring and Practical Demonstration", The Cultural Dynamics of Water: from the History to Present Age. IWA Publishing, UK, 2021,p.5.)就水与文明的关系而言,因为对水的需求而产生了水管理的相关社会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构建,甚至形成一个基于水的社会文化体系,使人与水的关系恒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基于水的社会形态理解为水文明。因此水与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过程,水是一种文明的构建物质。当水文明被构建起来以后,它又对水的管理产生能动作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探讨。

人类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由水资源的利用而推动的。人类早期的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流域,这都证明了水与人类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形成了先进的农业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催生了辉煌的苏美尔文明。在古代埃及,由于尼罗河水的泛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对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南美的古代玛雅文明,尽管对它起源和消亡的原因有不同的争论,“但是水——如何获得水和管理水——是任何可行的解释中都必不可少的因素”。(②〔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岳玉庆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第268页。)水是这个文明形成的基石。古代吴哥文明的兴盛,与湄公河带来的季节性的洞里萨湖流域泛滥、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及大规模的水利发展直接相关。吴哥就是一个水利城市。(③ Groslier. Indochina, Methuen and Co., London,1966, p.75.)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印加帝国、玛雅文明、吴哥王国时代,水资源管理都是这些文明和国家起源、强盛的基础、标志和成就。(④关于水对不同文明的构建,参见〔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岳玉庆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中国作为一个水利大国,治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水利工程,例如京杭大运河、郑国渠、都江堰等,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样式。因此水在历史上对于人类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及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形成、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对于区域文明的构建作用,在近当代仍然延续着。在美国西部,河流的管理带来了美国西部的繁荣。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部河流的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科罗拉多河、大格兰特河治理推动了美国西部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沙漠中的绿洲城市形成,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因此不论这其中的争议有多大,但是水利工程对推动地方发展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就工程的规模以及所产生的财富而言,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部已然成为历史上曾经建造的最伟大的治水社会。”从而也形成了新的治水文明。(①〔美〕唐纳德-沃尔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侯深译,译林出版社,2018,第325页。)  水不仅是文明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古代希腊通过发达完善的城市水利系统,推动了其文明的构建。而古代希腊贤哲对水的自然物质属性、尼罗河泛滥和埃及文明之间关系的探索,触动了对埃及文化的借鉴和文化重构,打通了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之间的脉络。罗马帝国建立后,一方面继承了希腊水文明的要素并发扬光大,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水利的奇迹,实现了国家治理;另一方面也借此显示对先前的文明包括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超越,达到构建国家认同、显示国家强大的目的,水成为构建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罗马帝国的水利文明也对其后的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城市大规模调水和供水原理、水利技术、沐浴设施、冲水厕所、喷泉等,从理念到技术层面上的遗产仍然惠及当代。水成为沟通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及后世社会的一种重要动力因素。(②郑晓云:《早期西方水文明的构建及其影响》,《光明日报》(理论版)2018年5月8日。)

(2)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的水文明

 水文明事实上是一种水和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水在人类的文明构建和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既然是一种构建要素和动力,它就会有结果。水与人类文明的构建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基于水之上的亚文明形态——水文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以及和水相伴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类从精神世界、社会到物质建设的结果。如果这些结果达到了文明构成的基本标准,就可以被认定是形成了一种水文明。这样,水和文明的关系就从一种互动关系,尤其是水在文明的构建中扮演着一种动力角色过程进入了水文明的形成阶段。因此,水作为文明的构建要素和驱动力量,是一种促使文明形成的过程,最终形成文明形态则是它的结果。这是水和人类文明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因水而构建起来一种文明形态并不鲜见。在此我们以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水文明来进行一些具体探讨。从1世纪开始,在将水作为一种塑造帝国权力、宣示帝国强盛的途径的理念之下,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满足城市、农村的用水。这不仅表现在工程的庞大上,也表现在其对国家治理及国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上,水在罗马帝国的兴盛中刻上了深深的印记,从而也构建起了罗马帝国的水文明。古代罗马帝国水文明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以城市供水为代表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是修建引水渠进行长距离引水供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距离调水的奇迹。目前遗存的罗马引水渠遗址超过1600处。(①http://www.romaq.org/.)引水渠不仅数量多,同时工程也前所未有地浩大,短的几十千米,最长的君士坦丁堡大引水渠长达500余千米。大规模的引水渠修建实现了城市大规模的供水,引水渠的修建,使城市供水有了极大的增加,据测算,在公元3~4世纪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中,平均每个居民每天拥水量可以达到200~500升,(② Dragoni W., Cambi C., "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Ancient Rome".42nd lah Congress: Hydroge-ology: Back To The Future, Rome, ltaly 13th-18th September 2015. Mid-Week Technical Field Trips, MT1 Field Guide, Wednesday September 16th, 2015, p. 1. Published by the LAH conference committee.)甚至超过了今天世界大城市的供水量,这一切成为经济与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罗马帝国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员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罗马帝国在大兴水利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技术成就,这些成就对于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英国学者亚历山大·贝尔在其名著《水的巅峰:文明与世界的水危机》中指出,罗马帝国的水利“其组织程度和技术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到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才得以再次出现”,( ③Alexander Bell, Peak Water : Civilisation and the World's Water Crisis. Edinburgh : Luath, 2009,p.47.)也就是说,在19世纪以前罗马帝国的水利成就从来没有被超越。

二是形成了以水为基础的罗马化生活方式。由于大规模充裕的水资源,罗马城市建设了各种与水相关的生活、生产、娱乐和景观设施,包括大量的水磨、浴场、冲水厕所、花园、城市喷泉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和文明。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浴场和冲水厕所,使沐浴成为罗马帝国推行国家教化的途径。同时,大规模修建的城市喷泉和花园等以水为基础的设施成为国家符号。

三是通过水来构建帝国的文化认同,实现国家治理的政治意图,同时宣示罗马文明对于过往文明,也就是古代埃及、希腊文明的超越。作为一个领土型的帝国,罗马帝国成功地通过水来构建一种国家统一的理念、标志和文化纽带,使水利成为罗马帝国统治的标志。因此水利是“罗马化”的核心内涵,大规模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成为罗马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水的有效供给也就没有伟大的罗马文明。(①Dragoni W., Cambi C.,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Ancient Rome".42nd lah Congress: Hydrogeology:Back To The Future, Rome, Italy 13th -18th September 2015. Mid- Week Technical Field Trips, MT1 Field Guide, Wednesday September 16th, 2015, p. 1. Published by the IAH conference committee.)

罗马帝国大规模的水利之所以能够构建起一种水文明,在于庞大的水利工程是在国家治理理念和政治意图驱使之下所展开的,在满足民众生活、城市供水、城乡经济需要等基本的水需求的同时,更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意图,水在政治、社会教化、帝国文化标志和认同构建、宣示国家力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国民通过水的精神、社会和物质创造成果来感受罗马帝国的存在和价值。(②郑晓云:《权力、认同与国家治理:水在罗马帝国兴盛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通过水构建起一个具体的从精神、社会生活到物质的文明形态。从罗马帝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大规模的显示国家政治意图的水利工程的修建,支撑了罗马文明的成长,最终也成为了罗马文明的一个部分,即罗马水文明。(③郑晓云:《罗马帝国的水文明及其政治文化含意》,载《水历史与水文明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古代罗马帝国的例子表明水参与了文明的构建,成为文明构建的要素和驱动力量。水在满足基本生计和经济发展需求下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实现政治、文化和社会意图的资源而被利用,导致相关的系统性结果,即水文明的形成。因此人类和水互动的结果有可能促进水文明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中,水文明对整个文明进程和体系都有广泛的影响。尽管它只是作为一个亚文明形态而存在,却可能是整个文明的重要支撑。当我们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审视水文明的时候,事实上不论哪一种文明,它的标志多种多样,但是水一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是这种文明的重要支撑。(①关于水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参见〔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岳玉庆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因此水文明既可能参与整个文明的构建,同时也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亚文明形态得到构建并且存在,对整个文明体系产生影响。

然而水文明的形成并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而存在还不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而且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它作为文明体系的重要支撑而发挥作用,诸多文明都是建立在成功的水管理之上。另一方面,水文明本身有其社会控制功能和在水管理中的能动性。当水的某一种认识和价值被人们所秉持,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与水产生密切关联,人们会基于这些价值和关联关系去对待水,这也有可能决定了水管理的模式和水的命运。在一个文明体系中,水的利用必然遵从相应的价值准则,对待水的行为必然在某一种道德到制度的模式中。人们的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必然基于水,例如对水的崇拜、水的祭祀活动,基于宗教的水观念、水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与水相关的生活方式、因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等等。因为水在这些方面的构建作用和影响力,使人们形成了对水的敬重。因此一种文明也会不断提升利用水资源的能力、控制社会对水的利用走向,如对水资源的规则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利用,以使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得到延续,最终持续性地维持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从这个基点上来说,水文明本身又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在推动水文明自身构建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这样,水文明可能再一次推动人和水的互动,促进文明的不断重构和发展。如果这种文明可以延续的话,那么它就是一个构建水文明、形成水文明、驱动水文明不断重构的过程,实现了从水利用到水文明的范式转变。水从一种文明构建要素、驱动力量发展成为一种文明形态的核心构成。这种文明形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水管理,影响到文明的延续。

三、水文明构成及特性

1.水文明的构成

水文明既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形态,那么它必然有相应的构成要素,只有了解水文明构成的要素,才能使水文明的内涵清晰化。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文明的内涵探讨还非常少,使水文明的概念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会影响到对水文明的把握。水文明如何在一个社会中得以构建,并且形成了明确的文明形态,这是涉及对水文明认知的重要问题。对水文明的模型化,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水文明构成和内涵。

水文明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与包括了水文明在内的文明必然有相同的构成特征,同时也有其构成因子和机制。笔者认为,水文明的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大的层面。

文化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因为水而形成的相关文化现象。这包括了关于水的概念:①认知、知识、价值观;②宗教信仰和崇拜;③艺术;④社会习俗;⑤节日。

社会方面。这个层面主要是指:①和水相关的社会行为;②水在社会中的关联性与延伸度;③水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友好度;④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⑤水管理制度;⑥水控制和利用能力;⑦生活方式;⑧水供应量和可持续性;⑨水科学技术。

物质层面。这个层面是改造和治理水环境、提升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物质成果。包括:①农业灌溉工程;②城市供水工程;③城市排水设施 ④水景观设施、旅游、运动休闲场所;⑤水相关生活设施;⑥水资源利用技术设施。

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这个模型更直观的表达。

0d307b11-6fb1-45b6-af27-fb13d38cc206.png

图1 水文明模型 

但是,水文明并非在人类社会中全方位存在。不论历史上还是今天,水文明只在某些社会某一个阶段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水文明的存在需要要素支撑。水文明的要素可能在一个社会中拥有,但是在另外一个社会中却可能不拥有。同时一个社会中一个时期拥有这些文明要素,但是另外一个时期可能会丧失,那就有可能预示着这种水文明的崩溃和消失。这是可以进行测量的。因此,水文明的构成有两个重要基点。一是作为支撑水文明的要素。二是衡量水文明程度的标准。这两个基点是衡量水文明的重要标准。只有在这两个标准同时进行衡量的时候,才能够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发展程度作出判断。

第一个基点,作为支撑水文明的要素是衡量水文明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理论上来说构成水文明的要素越全面,水文明越完整。水文明的要素越全面,说明水在人类社会中的贯通性越复杂,人和水的关系越密切。人们也就有可能和水建立起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物质联系,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就是水文明的表现。当然,水文明的要素构成也允许有一定的缺失度,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条件下,水文明的构成要素也会有差异。因此只要拥有以上指出的水文明构成的三个大的层面中的大多数要素,一个水文明就是成立的。如果一个社会并不拥有以上大多数的水文明的要素,或者说某一个层面完全欠缺,都构不成水文明。例如一个社会中基本没有对于水的可持续利用价值观、没有因水而构成的社会文化,或者没有提升水资源利用的能力和成就,这样的社会中就不存在水文明。从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滥用、污染,到有序科学的可持续管理利用,就可能是一个社会从不具有水文明到具有水文明的转变。

第二个基点是水文明的衡量标准。一个社会虽然已经有了水文明的要素,形成了水文明形态,但是水文明的发展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根据上面的模型,可以测定一个水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哪些核心的要素在支撑着一个水文明。水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对水的认知程度,水的友好度,水的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工程建设能力和建设成就等指标,都可以衡量一个社会水文明程度的发展高低。因此水文明体系总体上是可以进行量化的,其中各种要素的指标从弱到强、从低到高、从少到多都可以设置指标进行测量。总体而言,一个社会中要素的发展指标越高,水文明发展程度越高。相反,如果很多指标都不高,那么表明水文明处在发展较低程度,甚至已经走向衰落。尤其是某些核心支撑要素的指标一旦彻底滑落,就可能预示着一个水文明的衰落。因此,水文明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而得到衡量。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就能够客观地把握水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程度。同时也可以根据一种水文明的支撑要素指标状况,来对水文明进行 构建和持续性的维持。这对于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水文明尤其重要。

2.水文明的特性

笔者认为,水文明有三大特性,即能动性、可构建性、有条件延续性。对这些特性的认识,不仅能够理解历史上水文明形成和延续,同样也有助于把握这些特性,在当代构建水文明。

(1)水文明的能动性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水文明作为一种亚文明的形态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包括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华文明、 印度河文明、吴哥文明、玛雅文明等,都可以看到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构建角色,同时也因水而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切使水成为这些文明中难以隔裂的亚文明形态,一方面支撑着整个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另一方面自成文明体系,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和标志。然而我们仅仅从现象来理解水文明,那就没有看到水文明的本质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事实上,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有其功能。文明能够对一个社会的可持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社会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一些学者也指出,文明有它的使命,那就是改善人类生存。① (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Dialectics and Humanism No.1-2/2004. )在这个基点上来说,水文明是一样的。一个社会之所以有一种水文明能够被构建起来,就表明这个社会具有构建这种文明的支撑要素,包括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利用水实现社会的控制,构建有效社会组织关系,因水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等等。这一切的形成和固化,必然成为一个社会运行发展的支撑力量。例如,对水的认知可能影响到一个社会中水的价值观,人们可能愿意固守因水而构建起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水的科学技术成就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以支撑经济发展,这一切可以支撑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产生驱动作用。水文明可以支撑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能。水文明的存在,将保障一个社会的经济获得支撑,例如农业灌溉、水能、航运等,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水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和水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水文明对于维持人类与水环境的友好关系有重要的价值。水文明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不断提升利用水的能力,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维持人类发展需要和水资源水环境的平衡关系,对于一个文明的延续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是水文明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2)水文明的可构建性

水文明是人类管理水的结果,同时也是可以被构建起来的,这是水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在人类历史上,对于水的利用往往是基于人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理念,这些理念的实施就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基于水的文明形态,水的利用和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往往带有更多的文化和政治、社会内涵。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在上面论述到的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构建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同时也构建起了相关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构建起了举世公认的罗马帝国水文明,其技术成就和工程成就一直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前都没有被超越,一些理念和实践一直到当代仍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种文明的出现,是对于水资源需求的结果,更是构建的结果。罗马水文明是在一种企图超越古代埃及、希腊文明,显示国家强大,构建国家认同,实现国家疆域治理的理念之下进行的构建。①(参见郑晓云《权力、认同与国家治理:水在罗马帝国兴盛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卡尔—魏特夫在分析东方专制主义产生时指出,水利在构建 政治制度和相关的社会文化、形成水利文明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参见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也就是说,相应的水文明现象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构建的。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水的治理利用以及文化、社会和工程成就产生,往往都是在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政治、经济等意图之下产生的。在文明的视野中,水文明产生也是相同的,也是基于相应的理念和意图而构建起来的。因此水文明有可构建性。把握了水文明的这个特性,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历史上水文明形成的内在动力因素,更可以传承历史水文明的要素,在今天构建新的水文明,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水文明的延续性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诸多水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大多数没有得到延续。这就说明了水文明有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特性。并不是所有的水文明都可以得到延续,最典型的当数古代埃及、罗马帝国、玛雅等文明中的水文明。纵观历史,水文明的延续受到多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自然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于气候变化等带来的自然环境变化,而非自然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是和水文明相辅相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导致了水文明的不可持续。因此,水文明的可持续与不可持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水文明和相应的文明体系能否相互支撑。水文明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社会如果有支撑水文明的理念、信仰、制度、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模式、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存在,那么就可以使水文明得到延续。

二是一个社会中水文明的支撑要素是否有效。水文明的构建是在一系列的核心要素支撑之下得以完成的。这些要素包括了水的价值观、水供给利用和控制的能力、社会中的水友好度、来自宗教和政治对水的控制力等。在历史上,这些因素都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延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水文明的存在和延续,需要人们有相应的能力去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包括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建设能力的提升、满足水利建设的经济资源,等等。因此,在历史上很多水文明往往是在国家的基础上得以构建的,只有国家才有维持水文明的能力。政治因素、宗教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和使用,同样是支撑水文明的重要因素。水文明的构建有可能是政治需求的结果,例如卡尔—魏特夫所持的东方水利社会观点。在古代玛雅文明中水是祭祀活动的核心,水的祭祀活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因此治水在社会中不仅仅是生存需要,更是信仰和政治的需要。①(Lisa J.Lucero,Water and Ritual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lassic. Maya Ruler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6,p.5.)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对水的理解和使用都有重要的引导甚至于控制作用,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延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之,水文明的延续往往基于这些要素之上。如果 这些要素发生变化不足以成为水文明的支撑,那么就可能导致水文明的不可持续。同时,也需要这些要素平衡关系。例如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是水文明的重要支撑,然而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则可能导致其枯竭,进而导致文明的崩溃。

三是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文明的整体崩塌,将导致与之相辅相成的水文明的崩溃。当水文明不可延续的时候,同样也会导致一个文明的崩溃。因此,一个文明可能因水而获得兴盛,也可能因水而衰败。这也是历史上诸多例子所证明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玛雅文明、吴哥文明等。专家们指出,引起这些文明衰败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但是其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失调,是导致这些文明衰败的重要原因,这是最有认同度的解释。②(Jerome Delli Priseoli,“Water and civilization:Using history to Reframe Waterpolicy Debates and to Build a New Ecological Realism”,Water Policy 1 (1998),pp.623-636.)

四、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水文明构建

水文明有利于人类不断提升可持续利用水的能力,构建对水的正向价值,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进一步提升人类和水的友好关系,并以此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水文明并不是必然地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但却是可构建的。水文明的可构建性这一重要特征也就提示了在当代构建水文明的可行性。因此推动人和水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水文明构建的过程到水文明被构 建起来的范式转变,进而通过水文明支撑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维持人类的长期生存利益,就是认识这种范式转变的当代价值所在。

今天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水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量总体上在减少,尤其是很多河流流域水资源都在减少,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全球性的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在很多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污水问题加剧,水安全形势恶化。在很多地区人类也面临着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冲突、水资源管理的跨国合作等问题。在很多国家内部地区和国家之间,水资源的冲突直接导致了不稳定和冲突。 根据联合国《2018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目前世界有19亿人口生活在严峻的水安全无保障的地区,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30亿。在水质量方面,全球有18亿人口使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饮用水,对于水相关疾病没有任何防范。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都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和再利用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到2030年将面临着40%的全球水资源赤字。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地表水和沿海地区水环境的富营养化将遍及全球。这一切将会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也将导致贫困、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加深和水资源冲突等矛盾的加剧①(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6/002614/261424e.pdf.)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从联合国到不同国家层面上对应对水危机都做出了艰巨的努力,但是人们面临的这些水安全问题并没有得 到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水困扰,水将成为制约全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已经没有悬念。在今天全球性的水危机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都会受到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如因为水问题而导致的疾病流行、贫困、粮食减产、经济衰退甚至战争冲突等。②(郑晓云:《论社会科学在应对当代水危机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第178页。)

因此,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构建水文明,一方面助力于化解世界面临的水危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支撑人类的文明延续和发展。化解当代的水危机,要基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应对,通过水文明建设发挥水文明的能动性,实现化解水危机的目标达成。中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水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视野中,水文明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一种跨越国家、区域、价值观为全人类共享的发展支撑途径。因此,水文明的建设在当代具有迫切性。

水文明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从理念到实践层面复杂关系。秉持什么样的理念是水文明构建的关键。在此仅就水文明建设的一 些重要理念展开探讨。

第一,要彰显水文明核心支撑要素的时代性。水文明是一个系统性的文明形态,是一个人类基于水的从认知、价值、社会生活、制度、技术到建设成就所构成的系统。水文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然而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素在水文明中起到核心的支撑作用。例如基于水的价值导致的宗教力量对水的控制,或者因国家治理理念、经济变革等所推动的水文明构建,等等。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在当代也同样有意义。在当代建设水文明,必须要系统性地设计规划、推进建设。其中既要有核心的要素的构建,也要有其他系统要素的相互支撑。尤其是契合这个时代特征的核心要素构建。例如在中国,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对水的治理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然而我们今天更需要的是治理和利用水的正确理念。过去由于没有正确的理念引导,导致了对水资源、水环境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形成了和水文明相悖的诸多恶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加以全面推进。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中国在包括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理念的正确性和引导性成为今天中国构建水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加强构建包括制度、水友好的社会环境,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水文明的系统性构建,这就是水文明核心支撑要素的时代性。

第二,要把构建人水和谐相处的关系作为水文明建设的基础。水文明的根基就是人和水相处的关系。只有构建起人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能成功构建水文明。首先,在当代水文明构建过程中,要平衡水文明体系中各种支撑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水文明构建起到支撑重要作用的一些要素如果缺失或者不足,就应该补足并且加强。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水文明建设的 有效支撑系统。与此同时,人类要在水文明建设的基点上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资源的利用能力是水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但不意味着随着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利用,如果导致这样的结果,恰恰是和水文明构建背道而驰的。因此水资源利用能力的运用,应该和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适应,有必要时甚至要限制这种能力的 发挥。如果无序开发利用,甚至是掠夺性地开发水资源,任意打乱大自然的水循环系统,那么这种能力的提升就会对于水文明的建设和延续来说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今天,对水资源的利用需要新的能力建设,那就是绿色利用、循环利用、精细化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例如,近年来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水4.0观点,也就是通过更为集成化、智慧化、科学化、综合化的方式去建设一个更为科学的、能够不断适应人口增多和气候变化的城市水系统,改变传统粗泛的、不断通过扩大供给来满足需要的水资源利用状况,这就是一种契合水文明建设的新的能力建设。①(相关的介绍参见郑晓云《水4.0;管理水的历史智慧和现实的挑战》,《中国水利报》2015 年12月24日,现代水利版。)

第三,要探索新的人类和水环境和谐共处之道,构建人水和谐关系。在对待自然的过程中,尽量顺应自然、保持自然、有序利用自然,而不是把对自然的开发和掠夺作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②(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7/content_41805113_6.htm,2021年2月8日。)在人和水的相处过程中,在当代的发展环境中,倡导和水环境相应的距离,让水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状态,通过水的自然回归来化解当代发展中的水问题,就是一种新型的人水关系。这种人和自然相处的关系,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当年的世界水日主题定为“水的自然之道”,鼓励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去应对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水危机,让河流重新回归流动甚至有泛滥的空间,让水保存在湿地中,平衡水循环,软化水岸环境,保持人和水的距离。③( https://www.unwater.org/world-water-day-2018,2021年2月8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较高关注的保护环境的理念。总之,这一切就是要求人类在对待水环境时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关系,让水能够尽量维系自然状态。应该说这不是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一种简单回归,而是在当代的发展环境中建立一种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四,当代的水文明建设应基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水文明虽然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有跨民族国家和跨区域特征,成为一种更宏大的文明形态。当代人类的水问题,既表现为区域性问题,同时也是全球问题。化解水危机,必须基于全球的合作。因此水文明的构建也应当和这个时代特征相契合。一方面基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现实去构建 水文明,另一方面更应该有宏大的视野,把水文明的建设置身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让水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支撑,这对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构建人类水文明共同体的基本准则可以做这样的简要描述:一是构建人类共同的水价值和水伦理。人类有不同的关于水的价值和伦理,然而今天应对全球的水危机,保障人类共同的发展利益,都需 要有新的水价值和水伦理,因此水伦理在当代有重要能动意义。通过共 同的水的价值和伦理去正确引导人类的水资源利用、平衡水资源冲突、善待水环境。①(David Groenfeldt,Water Ethics: A Vales Approach to Soloing the Water Crisis,Routledge,New York,2013,p.3.)二是促进超越国家的区域和全球合作,通过全球合作来促进水资源的管理,包括基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国际河流合作、国际水教育合作、清洁水和节水技术合作等。三是构建全球性的水友好社会,使全人类都秉持共同的水价值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生活方式、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关键水环境的社会行为等。四是提升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能力,让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高效、更绿色的利用。五是全人类要共同努力提高水在增加人类福祉、改善人居环境、消除贫困、减少疾病传播、促进发展等过程中的贡献率。

第五,水文明建设要注重历史的传承。任何文明都有传承性,就水文明而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历史上都经历了和水长期的互动过程,都形成了相关的文化传统,虽然不是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形成了系统的水文明形态,但有关水的从精神、社会到物质传统,都是水文明的构成要素。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是基于自己的传统价值观、经验、制度和居住环境特征去进行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利用,这是全球地方性水资源管理的总体特征。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仍有很多的民众在延续着文化传统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管理利用,地方性传统被证明在当代的水管理中仍然有效。今天的水文明建设虽然是为契合当代的发展现实而展开的,但并不是重构一套对水的认知和价值观、管理制度、生活方式,而应该是一种文明的延续。因此, 水文明的建设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养分,对于人类历史上有益的水文明要素进行传承,与现代的发展相结合。在构建当代水文明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民众,在传承延续自己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吸取他人的智慧,这也应该是当代水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他民族相关的智慧和文化,同时形成契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水文明共同性,这应是当代水文明建设的最佳状态。

五、结语

水文明是人类和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亚文明。水文明和水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水文化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的各种形态,是水文明的重要构成,然而水文明并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或者在历史上曾经始终存在,但是水文明可以长期延续。水文明具有可构建性和能动性。水文明的构建经历了人和水的互动过程,水文明形态的形成,水文明对社会的能动影响历程。人类构建了水文明,水文明本身又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推动着对水文明的不断构建,也推动着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这样,水文明可能再一次触动提升人和水的互动,促进文明形态的不断重构和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这种文明可以延续的话,那么它就是一个构建水文明、形成水文明、驱动水文明不断重构的过程,实现了从水利用到水文明的范式转变。水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有相应的构成层面和要素;同时对其所依托的整个文明也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人类历史上的诸多重要文明都有水文明的支撑,水文明对人类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今天人类面临严峻的水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困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危机的背后和水文明要素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因此,水文明的构建对于化解水危机、提高人类的生存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水文明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今天仍然有必要积极构建水文明。在当代构建水文明,应该秉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先进理念,构建人和水的新型关系,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积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人类水文明的脉络,使水文明不仅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支撑。

  • 上一条:靳怀堾 | 深化长江水文化研究的思考
  • 下一条:郑晓云 | 海外历史水景观的背景与现状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