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五千年前“基建狂魔”的治水智慧

时间:2022-07-10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近日

迄今所知世界上

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在浙江省杭州市老虎岭遗址公园

首度面向公众开放

IMG_256

7月6日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


从直径500米的中国天眼的出现

到在海上架起全长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

再到南水北调工程

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

改变中国北方供水格局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因速度、强度、能力

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

被大家爱称为“基建狂魔”

 

其实早在5000年前

“基建狂魔”就已经崭露头角

他们不但修建了宏伟的良渚古城

还营建了庞大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IMG_257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示意图


整个水利系统的影响范围

约100平方公里

是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良渚古城西北方向

由谷口高坝

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

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

溢洪道构成

IMG_258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示意图

其中

老虎岭水坝

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

谷口高坝系统

此次向公众开放展示的

就是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

IMG_259

7月6日,观众在老虎岭水坝遗址展示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经考古证实

这里的断面有明显的草裹泥结构

河海大学研究表示

单个草裹泥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是淤泥的2.8倍

而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草裹泥

是横竖交错、错缝堆砌

咬合作用下抗压强度是

单个草裹泥的2.63倍

这样的结构可使坝体加快固结

增加抗拉强度

不易崩塌

在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撑下

良渚先民依旧达到了自然材料利用的最优解

说明他们已经对植物材料特性

有了充分的认识

IMG_260

草裹泥


同时老虎岭的草裹泥剖面

还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区

表明堆筑时

草裹泥是从不同地点运送过来的

这样的工序

需要先民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IMG_261

老虎岭水坝剖面存在明显的分区


我们不禁思考

5000年前的良渚人

从不同地方运送草裹泥至此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努力建造

如此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

有着怎样的需求呢?

 

经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与埃及和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

以引水为主要目的的水利系统

不太相同

 

天目山系作为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

雨水充沛

但夏季极易形成山洪

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遗址群

形成直接威胁

而通过外围水利系统的高、低两级水坝

可将大量的来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

起到防洪作用

同时通过筑坝蓄水形成的库容

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

方便运输

 

这表示当时的良渚先民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时极具创造性和科学性

已经具备水资源管理工程规模和营建技术

以及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

 

良渚文化

把我国的文明源头提前至5000年前

证实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

更让我们领略到中华先民的治水智慧


来源:中国水事

  • 上一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渚答卷”
  • 下一条:元代的黄河治理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