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都江堰放水节

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都江堰放水节是都江堰市的水利岁时节令习俗。当地人在冬季枯水期围堰截流,对都江堰工程进行岁修,第二年清明前后再放水春灌,开始耕种。“放水”这一农业生产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盛大的庆典活动,通过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纪念修筑都江堰的蜀守李冰、庆祝都江堰工程岁修完工、预祝农业丰收。

都江堰放水节的历史与背景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在都江堰工程修筑之前,因为岷江独特的水文地理环境,当地会出现水、旱灾害同时发生,分别影响河道两岸的特殊情况,百姓深受其害。为此,李冰率众人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共为体系,平息了岷江水患,改善了生活环境。

四川号称“千水之省”,自古就有祭祀江神的习俗。据《括地志》记载,秦代统一后在益州设立了江神的祭祀处:“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在都江堰当地,李冰享有很高的声望,逐渐出现了改江神祭祀为祭祀李冰的情况。1974年在都江堰出土了李冰石像,在其前胸和左右袖上分别有隶书铭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从石人的铭文上看,至少在建宁元年(168),当地就有祭祀李冰的行为。

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由官方正式确认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祀水”的时间,都江堰放水节也定在这天。清明这一时间既标志着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的结束,也象征着春耕时节的开启,人们祭祀李冰,象征着百姓们希望来年春耕风调雨顺,农田足水,也是优秀水利工程的长久影响力的体现。

都江堰放水节的形式与流程

传统形式上,都江堰放水节仪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当地官员主持的祭祀活动。历代传承下来,至清代祭祀形式已趋于严格。祭祀中牲为少牢,祀礼为九品。清明节前一天,祭祀的人员需要先到郫县望丛祠祭祀望帝、丛帝。等到第二天再由仪仗队抬着祭品,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到二王庙祭祀李冰。主祭官焚香祭祀,朗诵祭文,祭献供品,并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李冰的祭祀活动至此结束。

第二部分是与治水习俗有关的“放水”活动。受到岷江上游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影响,都江堰每年都会有损毁,需要进行岁修。依照李冰“深淘滩,低做堰”的修护办法,当地人会在冬季的枯水期开展岁修,在渠首位置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

在放水节当天,堰工要砍断杩槎的绳索,将截流的水放入河渠,在放水的同时,堰工还要和围观者不断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让水流不要冲毁堤坝和禾苗,要为民造福,这一行为称为“打水头”。围观者还会舀“头水”祭神,祈求来年消灾降福,风调雨顺。

整个祭祀流程体现出了百姓们对治水英雄李冰的感激之情和对江水的敬畏之心。以水利工程的存续为基石,放水节的传统得以发展和延续,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

都江堰放水节在当代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战火影响,出现了多处损伤。1949年12月四川和平解放;当月,在贺龙司令的指示下,军管会调拨经费,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1950年元旦,抢修工作正式开始。

1950年三月底,都江堰大修工程完成。同年4月2日,按照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放水节如期进行,也揭开了当代都江堰放水节的大幕。

至1957年,随着新中国水利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当年的都江堰大修中改进了岁修措施,修建了能够随时开闭的电动闸门,解决了冬季都江堰内江的断流问题。与此同时,停办了以“围堰蓄水”为目的的都江堰放水节。但是,虽然官方性质的活动停止了,民间与放水节有关的庙会、祭祀和物资买卖活动依旧存在,与放水节有关的水文化习俗得到了保留。

1989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视察都江堰时,建议恢复都江堰的开水典礼。1990年,停办了33年的都江堰放水节重新举办,并延续至今。从1991年开始,都江堰放水节还原了传统祭祀,同时还举办清明艺术节、灯会、花会等活动,扩大了节庆规模,使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其中。

2006年,都江堰放水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的都江堰放水节由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传奇中国节”现场直播,邀请了专业学者对仪式进行解读,都江堰放水节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大的关注和保护。迄今,放水节已经成为都江堰的文化名片,逐渐跨越了地域界限,成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扫码查看

d6254e15-7afc-401d-96f5-63c43a77a836.jpg

  • 上一条:重庆禹王庙会
  • 下一条:【水故事】探秘北京冬奥会背后的水故事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