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船工号子
时间:2021-10-14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贵州船工号子源于乌江、赤水一带,是将船工在工作中发出的呼号经过音乐加工之后形成的。2007年,贵州船工号子入选第二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船工号子的历史与背景
贵州船工号子通常指乌江和赤水河上的船工所喊的号子。乌江和赤水河是贵州地区的重要水路,承载着商运通航的重任。由于赤水河和乌江水流急、险滩多,早期的木船在运输途中逆流而上时遇到险滩无法单纯依靠船工上行,需要纤夫协助拉动船只。而在运输中船只需要多携带货物,能够携带的纤夫有限,船主往往会邀请多艘船只结伴同行,在遇到险滩时由相邻船只的纤夫合力拉动一艘船只前进。由于纤夫较多,为了协调步调和用力,就需要带头人喊号子。而在顺流下行时,遇到险滩时除了借助水速之外,还需要全船船工一起划桨,这也需要有船工领号子,让船工出力均匀,船才不会偏离航线。随着航运的发展,领号的工人更加专业,船工号子也逐渐成熟。
贵州船工号子独特形式与内容
乌江号子和赤水河号子,在创作习惯和情感表达上是类似的,这两种号子都源于船工和纤夫长期的劳动生活,和航行沿途的风物有关。船工号子往往是随口编撰,追求歌词的朗朗上口和节拍的合拍,通常粗犷有力,坚实豪迈。
在形式上,乌江号子和赤水河号子稍有不同。乌江号子一般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其中上水指逆水而上,以拉纤为主,包含一部分升帆的内容。下水指顺水而下,主要是推桡和摇橹。具体地说,上水部分包括起纤号子(领纤人的号令)、平水拉纤号子(在没有急流的情况下唱的)、上滩拉纤号子(又名急纤号子,在急流险滩中所唱)、扯风帆号子(若有上风,借助风力行船所唱)、绞关号子(在用人力、风力不够的情况下,通过绞关把船拉上去)。下水部分包括起桡号子(开始桡的号令)、平水桡号子(一般行驶中用的号子)、拼命桡号子(在过险滩、撞急流时唱)、搬梢号子(它是辅助舵的一种工具)、慢水号子(在无险滩、无急流推桡时唱)、摇橹号子(短的是桡,长的是橹,是大船上用的)、慢橹号子(平水行船唱的)。乌江号子风格变化幅度大,孕育的情感丰富,讲究韵脚、韵律,常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不同的号子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共同展现了船只在乌江上航行的过程。
赤水河号子在形式上大致分为推船号子、拉船号子、撑船号子。其中推船号子是行船装货时的口号,没有太多词汇,一般是以语气词“嗨”“嗬”“哟”为主。拉船号子是逆水而上拉纤时喊的号子,节奏整齐,旋律缓慢,一唱众和,用来协调节奏。撑船号子又叫做“划桨号子”“荡桨号子”,是船只平静航行时候唱的曲调,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抒情性更强,可以用于调节气氛。在传统的工作号子之外,赤水河号子还有节奏欢快的五月端午龙舟号子,唱一年节庆的生活场景,具有节日的热闹气氛。
贵州船工号子在当代的发展
船工号子起源于旧时代生产力低下的人力船只运输,随着新技术的引进而被淘汰。当代航运中,机动船舶全面取代了人力船舶,纤夫和船工不再是必须工种,船工号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新生代的船员由于缺乏相关的经历,不易对船工号子产生情感共鸣。作为民歌的船工号子,在传播上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多重制约导致其传承遇到困难。随着老一辈船夫逐渐年老离世,这种困难就显得更加明显。
音乐形式的遗产难以通过书面化的记载和保存来进行传承,而是依赖师徒形式的口口相传,一旦出现断层,就很难延续。船工号子蕴含着船工这一特殊群体所孕育出的精神与想象力,是江河沿岸文化的融合与升华,需要通过特殊方式进行保护。
针对贵州船工号子的现状,有关部门主要从两方面实施保护工作。一是增强民众对船工号子的认识,让船工号子作为民歌走进群众的生活。通过将船工号子写进中小学课本,开设船工号子趣味课程,将船工号子融入民歌教学等方式,扩大船工号子的影响力。二是将船工号子重新纳入到当代的生产生活当中,发挥其音乐属性的价值。通过建设演出基地,复现船工工作场景,设计舞台剧,对船工号子的传统内容加以改编和再创作,使船工号子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