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河套灌区: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遗产
时间:2021-06-16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忆往昔,秦汉戍而北魏垦,非唯地利;唐劝耕而清疏浚,亦赖人勤。百年地商,开渠拓荒;河神同春,青史彪炳。新中国始,大闸锁蛟,掘总干渠,挖总排干,渠网纵横,诸业繁荣,一首灌溉,亚洲称雄。虽天寒地冻,器简物窘,百族共襄,万民接踵。老茧一把攥乾坤,草履两只驱苦穷。勇哉先民,挽滔滔洪波而从正;智哉前辈,惜涓涓细流以蕴灵。“总干”精神,水利集粹,民之魂魄,族之根本。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赋(节选)
祖国正北方,有一块身处干旱荒漠之中的土地。因黄河流经此地345千米绕出了一个大弯,使这块土地变得富饶而美丽。她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也是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最亮丽的组成部分;她是大自然赋予河套人民的一方福地,也是河套人民几百年来战天斗地创造的一个人工奇迹;她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也有“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向往。
她就是世界著名灌区之一、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灌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内蒙古河套灌区。
水润河套知多少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北岸“几”字弯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北抵阴山山脉的狼山及乌拉山,南至黄河,东与包头市为邻,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东西长25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河套灌区土地总面积111.9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0万公顷。其灌溉面积在全球灌区面积中排名第四十九位;在全国灌区面积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四川都江堰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在黄河流域各灌区中排名第一位,比第二位山东位山灌区多23.47万公顷、第三位宁夏青铜峡灌区多23.6万公顷,占黄河流域大于6667公顷灌区设计灌溉面积总和的15.2%。
河套灌区包含5个灌域,分别为乌兰布和灌域,灌溉面积5.90万公顷;解放闸灌域,灌溉面积14.32万公顷;永济灌域,灌溉面积11.77万公顷;义长灌域,灌溉面积17.225万公顷;乌拉特灌域,灌溉面积8.119万公顷。水利部将设计灌溉面积2万公顷以上的灌区划定为大型灌区,全国大型灌区有481处。河套灌区的5个组成灌域,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个大型灌区。
源远流长越千年
河套灌区始建于秦朝,虽然比中国最古老的都江堰灌区开发晚一个朝代,但也有着2000多年的开发历史。
秦始皇时,迁3万户开垦河套,“黔首自食其田”,开始了河套灌区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开发。汉武帝时,“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出塞入套开荒种地。唐贞元年间,“凿咸应、永清二渠,灌田数百顷”。宋代战乱,渠系湮废,遂作牧场。清嘉庆后期,内地移民包租垦荒,缴纳租税,开挖渠道,发展农垦。光绪年间,治水天才王同春来到河套,带领百姓开凿八大干渠,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使河套成为渠道纵横、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膏腴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套灌区十大干渠初步成形,灌田达到20万公顷。1958年后,历经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等4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三大历史跨越。
千百年来,无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是“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历史演变,都止不住河套灌区开发的历史进程。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一首制”里说安澜
“一首制”就是一个口子引水。无论是“一首制”,还是“多首制”,都取决于灌溉水位、水量、水沙和河床及河岸的稳定性等条件。100多年前的河套灌区至少有“八首”,后来还发展为“十首”引水。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河套灌区直接从黄河引水面临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是:枯水时,大小渠口向黄河争水,大强小弱,上优下劣,许多土地干旱歉收或绝收;水大时,洪水就会漫过渠堤,淹没大块良田沃土,形成洪涝灾害。“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一直是河套灌区的困扰。
1946年,时任绥远省水利局局长王文景大胆地提出“一首制”的想法:在磴口县二十里柳子处修建“一首制”拦河坝,再开挖一条总干渠,将旧有干渠全部改接于总干渠上,统一由总干渠引水灌溉。
河套灌区总干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作义将军任水利部首任部长,旨在解决河套地区引黄灌溉和排水问题的“五七规划”面世,“一首制”方案跃然而出。
1958年至1961年,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完成,230千米的输水总干渠开挖通水,从此结束了河套灌区无坝多口自流引水的历史,“一首制”梦想成真。由此,河套灌区引水条件根本改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河套灌区迅速向特大型灌区挺进。“一首制”,河套灌区至此岁岁安澜。
七级渠系织水网
览河套灌区现状图,渠系纵横,密如织网,把黄河水输送到每一块土地。
河套灌区从黄河通过渠首和1条总干渠自西向东引水,同时通过13条干渠、48条分干渠、339条支渠和85522条斗、农、毛渠将水输送到田间后,再通过17322条斗、农、毛沟,346条支沟、64条分干沟、12条干沟,汇入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最后退入黄河,形成一套完整的灌排体系。如此完善庞大的灌排体系,每年为河套灌区供应农业用水43亿立方米,排水6亿立方米,排盐180万吨,为河套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水资源支撑。
河套灌区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
河套灌区现有七级灌排渠(沟)道,共计10.36万条、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这些纵横纤陌、密如蛛网的渠沟连接起来,可以绕赤道1.5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河套灌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河套人民依靠锹挖、肩挑完成的土方,用1米宽、1米高的方式堆砌,可绕地球33.7圈。
“塞外明珠”堪大任
说到河套灌区,就不能不说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形似海豚,是19世纪中叶受地质运动、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河迹湖。
乌梁素海风光
与那些动辄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历史的湖泊相比,乌梁素海的形成历史很短,只有100多年,但乌梁素海之大,在黄河流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乌梁素海南北长35千米~40千米,东西宽5千米~10千米,水域面积293平方千米,最大库容5.5亿立方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也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生物种源库、世界九大候鸟和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
乌梁素海风光
乌梁素海不仅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自然湖泊,还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套灌区通过12条干沟排水,其中,9条干沟连接总排干沟,通过总排干沟汇入乌梁素海;3条干沟直接连通乌梁素海。农田退水进入乌梁素海后,再经过乌梁素海最南端的泄水工程——乌毛计闸退入黄河,乌梁素海成为河套灌区唯一的排水承泄区。
水至绿来似江南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及相应排水沟道系统而组成的灌溉面积。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作物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
在地质构造上,河套灌区属于河湖相沉积的冲积平原,土壤自带盐碱,且无外来补水。加之年降水量不足170毫米,蒸发能力却高达2100毫米,为降水量的13倍。本应是一块不毛之地的河套灌区,得益于黄河母亲乳汁的滋润,成为一块广袤的人工绿洲。
河套灌区有着独特的春灌、夏灌和秋浇制度,为维系河套灌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独特的灌溉制度,一方面将近三分之一的农田灌溉用水回补灌区地下水资源,维系灌区地下水量和水位平衡,保障灌区作物和植被生长;一方面发挥淋盐压碱作用,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于水,并通过排水将盐分排出,使河套灌区始终处于轻度脱盐状态。
水润河套,塞上江南。这一广阔的绿洲,不但养育了百万河套儿女,而且对于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蚀、改善地区气候、减轻沙尘暴威胁、保障首都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可以说,河套灌区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还是河套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祖国正北方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黄金”农业涛头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河套灌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
河套灌区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被中国气象局认证为“黄金农业种植带”,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优质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无毛绒加工基地,以及全国第二大番茄种植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肉羊的养殖加工基地。这里生产的农产品因品质独特而被人熟知:河套小麦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小麦,巴彦淖尔被公认为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河套番茄番茄红素含量是国内其它产地的3倍~5倍;河套生产的向日葵,不但产量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葵花籽籽粒大、饱满度好、籽粒均匀一致……巴彦淖尔的优质农畜产品每年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11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
基于厚重禀赋诞生的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2018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荣获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0项大奖,2020年获评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第一位等5项殊荣。
河套灌区风光
目前,巴彦淖尔市正在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努力创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展望未来,深深扎根于河套灌区的“天赋河套”品牌必将繁花盛果,带动更多河套绿色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
愚公移山一甲子
水利精神是人类在兴水利、除水害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1958年~1967年,历时10年,河套人民建设完成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和总干渠工程。其中,230千米总干渠渠道主要靠人工开挖,有10多万人次参加劳动,累计人挖、肩挑完成土方1408万立方米,占总土方量的71%。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施工现场
1965年--1975年,河套人民开挖全长248千米的总排干沟,15万人日夜奋战,完成全部工程土方1150多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一立方米一立方米连起来,长达1.15万千米,可以从内蒙古自治区到海南岛铺个来回。
开挖总干渠和总排干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典型的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历史壮举。在这一壮举中,河套水利人,特别是“水一代”“水二代”“水三代”,60年间,扎根河套,愚公移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形成了“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治水精神,成为河套水利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巴彦淖尔精神的核心支柱。
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代化,是河套灌区未来发展必然方向,也是河套水利人使命必然所在。
近两年,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河套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规划集中打造19.92万公顷土地。2025年,骨干灌排设施完好率将达90%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4,骨干工程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后,河套灌区基本完成现代化改造,实现“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建设目标。
河套灌区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
同时,乌梁素海生态修复补水专用通道工程、河套灌区节水国管渠道衬砌工程两个重大项目也在谋划推进。其中,乌梁素海生态修复补水专用通道工程计划利用黄河故道新建补水专用通道105千米,连通总排干沟,进入乌梁素海循环后退水入黄,实现长效、稳定改善乌梁素海水质的目标;河套灌区节水国管渠道衬砌工程计划对灌区剩余2386千米国管渠道全部衬砌,工程实施后,国管渠道衬砌率将达到100%,完好率由63.3%提高到95%,渠道输水能力提高15%~20%,行水期缩短5天-7天,实现年节水量6.25亿立方米。河套灌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改造后的红圪卜排水站一站
(本文作者为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
(图片由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