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明德崇实笃行

水文化智慧展厅

水文化智慧展厅

长渠:从“战渠”到“灌渠”

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长渠,又名白起渠,坐落于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长渠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达49.25千米。

IMG_256

长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时期为军事目的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当时秦昭襄王遣大良造白起攻取楚鄢,在久攻不下之际,白起决定采用“以水代兵,凿渠引水”的战术,开挖了这条战渠。秦灭楚后,这条原本用于战争的河渠,逐渐被改建成灌渠,并因纪念修建者白起而又得名白起渠。

564538ee743c54c193be58f43943b31b

长渠是我国灌溉工程史上“长藤结瓜”式大型工程的典范,也是古人治水智慧的结晶。

在长渠的灌溉系统中,渠首拦河坝被形象地比作“瓜根”,渠道就是“瓜藤”,而沿渠连结的陂塘就是瓜藤上结出的“瓜”。这种“长藤结瓜”式的设计使得在非灌溉季节,拦河坝使河水入渠,渠水入陂塘,农田需水时,随时输水灌溉。在灌溉季节,陂塘再供水给白起渠以灌田,循环蓄水供水,提高了陂塘的利用率。

此外,长渠还设有46处水门,这些水门的主要作用是分水和控制水量,相当于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制闸,这一设计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创新。

在修建拦河坝时,古人还巧妙地以小竹笼包石,以土填补其空隙,这样可以把分散的卵石聚为一体,也就是现在的竹笼工程。竹笼工程既能抵抗洪水冲击,又能泄水,还能适应河床的变化。这一技术与都江堰的飞沙堰拦水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千多年来,长渠的灌溉工程持续运用,使得长江流域的襄阳地区成为了天下膏腴之地,碧水长流,稻浪飘香。

5224bfff6788b24a406f3bd68d6d48e5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人民政府将长渠修复工程列为全省重点工程,并于1953年5月1日竣工通水。此后,经过多次续建配套,长渠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2012年,襄阳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0.28亿斤,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粮食大市、中国第22个百亿斤粮食大市。2018年8月14日,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审大会上,长渠、都江堰、姜席堰、灵渠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长渠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余万亩良田,讲述着不老的传奇,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


主播丨刘子杨审核丨陈锐监制丨樊弋滋统筹丨罗景月文案丨周念晨责编丨孟京美术设计丨杨桦

音频丨张玉峰校对丨罗景月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 上一条:党委书记杨志宏开展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水文化)讲座
  • 下一条:水在长江文明构建中的多重角色:历史阐释与当代启示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