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精神内耗”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大家口中,俨然成为糟糕心理状态的代名词。著名作家余华曾对精神内耗有着这样的描述: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这段话很形象地描述了焦虑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临床上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焦虑也是精神内耗的一种常见表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焦虑症。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也叫焦虑障碍,临床很多疾病名称比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其实也属于焦虑症。目前焦虑症主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有什么区别?
平常我们口中所说的焦虑范围通常更广,很多时候指的都是一些焦虑的感受。比如我明天要去参加一场考试或者面试,就会说我感到很焦虑。那么正常的焦虑和病态的焦虑该怎么区别呢?当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比如说考试过去了,我们慢慢就不焦虑这个事情了,这是正常的焦虑情绪。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还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甚至越来越严重、对工作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可能就达到了疾病的程度,这时就需要相应的治疗来解决问题。
焦虑症的具体表现?
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醒。
(4)反复多次出现上述症状。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可以用三个字既快速又简单地区分焦虑和抑郁。
焦虑症(高-生-前)
高:焦虑的人能量高于常人,主要表现在“脑袋”和“身体”上。所谓“脑袋”,就是想法太多,脑子高速运转。担心身体健康,害怕别人笑话,恐惧某些场合,顾虑意外发生。所谓“身体”,就是功能亢奋,比如心跳快,血压高,手抖多汗,坐立不安。
生:焦虑的人求生欲望很强,其核心是“害怕死亡”,比如关注身体不适,反复去医院检查,担心别人笑话自己,害怕做错事付出代价。
前:所谓“前”,其实是一句玩笑,每个人都经历过考试,考试前是焦虑,考试后是抑郁,至于为什么,请继续看下文。
抑郁症(低-死-后)
低:抑郁的人能量低于常人,同样也是表现在“脑袋”和“身体”上。“脑袋”能量低,是指脑子转得慢了,想法少了,不想说话了,没有兴趣了。而“身体”能量低,就是功能减退,活动减少,比如没有力气,不想外出,吃不下,睡不着。
死:抑郁症严重的人有自杀的可能性,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也是临床医生高度警觉的,如果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有考虑到自杀方式,就必须要尽快到医院看医生。
后:之前说了,考试前是焦虑,考试后是抑郁,为什么呢?焦虑是指“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而抑郁则是源于丧失(loss),比如害怕生病所以反复检查身体(广泛性焦虑障碍),害怕别人笑话所以回避社交场合(社交焦虑障碍)就是焦虑,失恋、失学、丧偶、退休等容易导致抑郁。
焦虑症怎样治疗?
药物治疗
(1)苯二氮䓬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优点是见效快,多在10~3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缺点是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
(2)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因为焦虑症患者常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和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这类药物的特点是抗焦虑效果肯定,无成瘾性,安全性好,适合长期服用。此外,由于焦虑障碍患者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抑郁情绪,使用抗抑郁药物也能同时改善抑郁症状。
(3)抗焦虑药。此类药物多为5-羟色胺1A受体部分激动剂,对焦虑症状有效,安全性好,无成瘾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需要精神心理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程度等综合考虑后指导患者使用。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主要包括人际冲突(如夫妻吵架)、角色转换(如诊断焦虑障碍)、哀伤和丧失(如亲人突然患病去世),采用沟通分析、决策分析、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焦虑症状并预防复发。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的方法帮助患者达到心身放松的目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症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面对的的压力越来越多元化,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内耗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焦虑症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让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识别并治疗焦虑症。
拒绝精神内耗,远离焦虑困扰!
来源:上海仁济医院
文图整理:张语烟
一审:滕湉
二审:蔡梅
三审:盛莉